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中庸講記㊿

中庸講記㊿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中庸》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中庸》第三十章之一: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八字,卻是這章最主要的綱領;第一章節是講孔子的大德敦化,作為修道最大的目標。

讀懂經句

❶祖述:祖者宗也。述者繼述也。遠宗其道,法不在道之外也。

「祖者宗也」,我們講「祖宗」。百家姓裡面,因為後學姓黃,若較長輩就稱為宗長,那是一個源頭,是一個尊重的話,宗是我們支脈的一個源頭。等於也是講我們道統的一個源頭。

「述者繼述也」,是繼承的意思,繼述道統。

「遠宗其道」,遠,因為這是離孔子的時代較久遠(指堯、舜之時)。「遠宗其道」最主要是宗於道。

「法不在道之外也」,法就是心法。我們現在講心法,大部分是在講三寶心法——玄關、口訣、合同,這是我們現在道統的心法。所以這個法不在道之外也,這個道是先天的,這個心法沒有離開先天的道。

❷憲章:憲者法也。章者表章也。近宗其法,道即寓於法之中也。

「憲者法也」,憲是憲法的憲,就是法也。這個法是什麼法呢?我們上兩章所研究的就是法,「王天下有三重焉」,在講「議禮、制度、考文」,這裡面「三重」就是在講這個法。

「章者表章也」,章是把它發揚光大、發揚出來。章和彰化的「彰」意思相同,顯揚的意思;表章本來就是顯揚的意思,把三重——議禮、制度、考文發揚光大。

「近宗其法」,這離孔子的時代較近,將近五百年的時間(指文王、武王之時)。近宗其法,法就是要做的方法。

「道即寓於法之中也」,其實每一個法都有道的存在,有先天「道」的存在。

這是讀懂經句裡面講「憲章」的意思。章,講「表章」,大家誤會以為是什麼表或典章制度;這裡的「章」是彰化的「彰」的通用,多三撇而已。

❸上律天時:上者上天也。律者法也。效法天時之規律,知其天時不居,聖人法之,取中無定,圓活不拘,與天同運。

「上者上天也。律者法也」,上代表上天,律就是法。這個法與剛才所講的心法不同,這個法是效法的意思。

「效法天時之規律」,天時的運行,春夏秋冬四時怎會這麼的分明?包括日夜也是有其規律。「知其天時不居」,為什麼會「天時不居」呢?若順著天時的時候,例如:氣候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沒有固定的,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是熱,秋天較涼爽,冬天是冷;冷熱、寒暑代謝的時候,我們的感受會怎樣呢?我們知道溫和的氣候要穿什麼衣服,熱的時候要穿薄的衣服,冷的時候要穿厚的衣服禦寒。這個身體都會感受到四時的變化而來配合,從生理方面的配合也要能夠符合上天的意思,這是自然的法則。我們這個心能否配合?大家想想看!心理方面也要配合。

「上律天時」,就是孔子他能夠做到這點,像我們生理方面一樣,在心理上也能配合著上天的運行,有照著道去行,這就是孔子能成為聖人的原因、能夠大德敦化的原因。

「知其天時不居」,就是知道天時變化之不居。

「聖人法之」,聖人能夠效法之,效法什麼?

「取中無定」,就是活的,很活潑。取中,這個中心,人的原則不變,方法可以變,能隨方就圓,能通權達變,這是聖人,因為他效法天地。

「圓活不拘」,圓就是圓融,活就是活潑,不會受到固定的約束。規律會變,就是聖人能做到「與天同運」,與天的運行一樣的在運行,這是「上律天時」。上律天時,後學引用一句道理與大家做研究。

1.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論語‧為政》中,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讀《論語》了解孔子一生修道的心路歷程,我們就可以體會得出來,他前後所講的道理都是因人施教、因地而異;在不同的地方、對不一樣的人事時,會講不一樣的話,可以「孝」為例。但是到晚年時,他知道「從心所欲,不踰矩」,歸納起來就在《論語‧子罕》的這句道理,可以了解到他的境界;我們若研究佛家的境界講「空」;若研究老子的《道德經》第九章則是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他是照天道在行。

孔子要以哪一句道理與五教講空理呢?這句就是空理,到後來就是要這樣去行,這可能是晚年所講的話,六十幾到七十歲,也可能是六十八歲以後講的道理,歷史上在他的傳記裡面沒有記載。

我們以前所讀的道理,在這四句裡面都被掃空了,我們要去研究。我們大家有時會想到,那以前所研究的道理不是多餘了嗎?不要這麼想,若沒有那些道理的累積與體悟,就無法講出這句道理。

《六祖壇經》:「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無)」。法達禪師讀《法華經》讀了三千遍,來到曹溪講「我讀那三千遍是多餘的」,一句道理便通玄;大家想想看,假使他沒有讀三千遍,他能夠來到曹溪一句無嗎?比如叫一位新道親來,聽到一句道理就開悟了,有這樣的人嗎?這是非常罕見的!一定要經過像大家一樣地千錘百煉,才能夠一句無。

所以孔子所講的那些道理,我們也是要去做,做到後來要怎樣?就是「毋意」;意是意志,一個人意志的工夫,孔子講「誠」,《中庸》自第二十一章開始講「誠」。六賊裡面也有意,心意的意,心猿意馬的意。《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提到「毋意」是叫我們免意了。毋的意思就是絕不,絕不要有意的存在。

十五代祖師王覺一祖師在《理數合解》提到孔子之教是「體用兼賅」,體用二樣俱備;也是學思並重,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學了以後要思考,《中庸》亦講「博學之」、「慎思之」,二樣都並重。

北海老人:「高不入於頑空,下不落於執象。《理數合解》上不入於虛無、空的道理;下不落於執象,就是沒有執象。是什麼原因十五代祖師北海老人會講這句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做一個見證,就是沒有執著,無執、無我,絕不執著於意志的工夫。

「毋必」,「必」就是一定要這樣。《論語‧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衛君要請孔子當官,請他負責經濟,子路就請問孔子:「我們第一件事要做什麼?」孔子講:「必也正名乎!」必須要先給我們一個名。

子路講:「怎麼需要這樣呢?」他說:「子之迂也!奚其正」,意思就是講,老師你常在講名是不切實際的,要正名做什麼?結果子路被孔子罵:「野哉,由也!」就是講子路你有夠粗魯。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做一個君子若對事情不太了解,就不能講反對的話。子路被老師這麼一講,就愣了一下。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