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中庸講記之一(下)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

講義上:「天命之謂性」,即人的本性是上天所賦予我們的;「率性之謂道」,意指人率性而行就是道,是人在走的路;「修道之謂教」的意思是,修道就要教化,這是很簡單的解釋。但若只這麼講,大家能滿意嗎?這樣要如何再出去講給人家聽呢?四兩撥千斤,一字化三千,沒1分鐘就講完了,剩下1小時要講什麼?道理是可以推演的,後學記得有一種科學叫形式邏輯,是較為抽象的,但是有很多人喜歡聽抽象的,我們也要適應各種道親的需要。又有一種叫所謂的「實踐倫理學」,譬如師父拚道行,「拚道行」是我不會講,但是我可以做給你看;大家覺得會做就可以,不必學、不必看經典了,但是我們人來凡間這裡太久了,很多都容易受到外界氣稟的影響,已非原意,必須再學經典為準繩。

大家要了解天命。講到天命,大家會想到:老前人有天命可以放命給點傳師,點傳師有天命才可以點道,這是其中之一。後學所要講的,在講義上寫得很清楚,第一條是袁前人所講的道理,後學不必多講,他的領悟力很高。

如之前提到《莊子》所講的「天與人不相勝也」,人與天是天人合一,這句道理可以再作延伸──:「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一般講「一」為太極,就是已經有天、有人合在一起。「其好之也一」,就是我今天知道「一」,我得道了,很歡喜。「其弗好之也一」,另一個人講,這道也沒什麼,而這個認為道沒什麼的人也是有一。歡喜的人有一,不歡喜的人也有一。

第二句講「其一也一」,意思是我認為我是天人合一,是天的化身。另一個人覺得哪有可能,你與天相差甚遠。認為有的人也是一,認為沒有的人也是一。有什麼不一樣?「其一與天為徒」,若很高興今天得道了,得到一,指有結果了,這樣的人就是與天為徒,他有與天同在。「其不一與人為徒」,他也不覺得高興,對一的認定也馬馬虎虎,這種人是與人為徒,他只是人而已,但他也有一,所以得道的人與沒得道的人都有一。這就是「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依經演繹


1.原來人之性出於天,天乃人性之本源,猶如木之有根,水之有源,故人之性豈能無所出處源頭。《學庸講義》


袁前人說:原來人之性出於天,天乃人之本源;我們的本性是上天所賦給咱的,天是人性的根源,如同木有根、水有源的意思。樹有根,水有源頭,難道人沒有其源頭?《道德經.復命章第16》:「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後學在準備道理時,是以排列、組合的方式,成一篇道理;即平常對經典的句子要作分類,同義的作排列,再組合,加以融會貫通,而成一篇道理。

2.氣聚成形,而理亦賦焉。


後學會學這些道理,當時大部份都與暖暖林華前人學的,後學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會打破沙鍋問到底。林前人為什麼會學這些道理?在他尚未進入道場之前,是信無極教,因為他看到道中的道理與無極教一樣,所以袁前人度他很快,於民國36年(1947)求道;後學10幾歲時就向他學習。

氣聚成形,理、氣、象是道中很普遍的道理。《聖經.創世紀第二章》有記載著:「耶和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耶和華=上帝=理;塵土=象;氣=氣。

「天以元之理為命」,首字為天,末字為命,即天命。

在了解天命之前,先看《理數合解》:無極為一圓圈。而孟子則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本性裡面無極是靜的,靜的又為何有仁、義、禮、智呢?這與之後會講到的「喜怒哀樂之未發」《中庸》一樣,林前人告訴後學這部份一定要講《陰符經》,《陰符經》在歷史上只有二本,傳言姜太公也有《陰符經》,但據後學所了解,歷史上只有二本,一為《周書》,一為《黃帝》,《周書》的已經失傳了,不知道是誰寫的。所有古早的賢人無論鬼谷子、張良、姜太公都只是註解而已,後來這成為道家的一部經典,比如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寫這麼多講天地的道理,後來又變成兵書。蘇秦在最狼狽的時候,回家就是研究《陰符經》,研究了一年,後來任六國宰相。《三字經》:「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將頭髮懸吊在梁上,想睡覺時就以錐子刺大腿,比喻發憤苦學的意思;其中「錐刺股」的這人就是蘇秦,他是一位著名的縱橫家,遊說六國聯合抗秦,後來被六國封相。

而黃帝為何會寫《陰符經》?就是剛講的窮究天地之理,這是一步一步來,有階段性的,比如講天命是怎麼來的,從無極、太極,到兩儀......,這是理、氣、象;《列子.天瑞篇》:「太易者,未見氣也」,未成氣為太易。無極理天這一點,古早中壢天德堂(現為益新單位)詹金益前人常講:「我一生沒研究什麼,我只會畫個圓圈中間一點。」就是在講這個,這個代表什麼?天、地、人、物都有這一點,這點是什麼?詹前人的《金剛經白話直解》註解有寫這點為:如來佛心印,心中之道體。無極為天賦之明命,本然的道體。

所謂太極曲線,在大圓內取兩個內切的小圓一半,這是古代曲線二等分一個圓的最簡易幾何作圖法。此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道脈圖解》又是怎麼畫?後學在此作一說明,供大家參考。先畫一大圓,裡面再畫一小圓,此圓為太極之本體,表示無極進入太極裡面,我們道場之所以會採用《道脈圖解》的圖,是根據明朝有一位來瞿唐先生發明的,其內容專門在解釋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
《論語.里仁》,正符合我們一貫道所說,所以一定要採取他的圖。

▲《道脈圖解》太極炁天圖解。
 
我們今天講道理不講數,因為數的變化很大,所以我們大部份要用理來貫通聖人所留下的道理。

四太: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素為質之始也。

「太易者,未見其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列子‧天瑞篇》

一點為無極之動,無極是靜的,怎會動呢?天以元之理為命,是在講無極之理,動而為太極,分陰陽布為五行,化生萬物。

《道德經.混成章第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物混成,到底是什麼東西?有人說是指 上天老母,大家想看看 上天老母有東西嗎?物一動,元亨利貞出現,詳細請看《周易註解》。

「天命之謂性」,性裡面自有仁、義、禮、智、信,信統四端而兼萬善,天以元亨利貞之理為命,人物得之,則為仁義禮智之實理信之性;氣聚成形後,無極初動變成太極之理,人在太極以後,起了人心,氣質才能成形。

3.朱子:「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王覺一祖師《理數合解.中庸解》:「天者何,理也,氣也」,意思是一樣的。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無極是靜的、無形的,只能去感受,上天賦本性予咱的過程就是這樣。

形而上是道,形而下是器,道是所有成物的根本。

氣是感覺出來的,是成物的器具,身體也是器具,物能通,人就成物,不通就變軀體,為靜物。

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人是怎麼生出來的?怎麼能活?是要稟上天所賦的理,然後有性。

道理的講法有深淺,但其精粹必不能有所偏差,袁前人提醒我們:「千言萬語,總括一句,不可稍有偏差」,即多言數窮。

4.上天所賦於人之人性,欲人知其本,皆出於天,而實皆備於我也。故曰:天君泰然,百體從命。


天為一大週天,人為一小週天;《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於我矣」,人為萬物之靈,人是萬物的標杆,雖說大、小,其實都是週天,天與人一樣大;天與人都是 上天老母的分靈,都是不增不減。

咱今天修道最可惜的,就是只知道修福,那都是在做後天的事情;後天的是外功,外功是在補環境的不足,才能夠修養身心;但世間處處都是道場,無論在家庭、在社會、在道場,或兩個人相處之間,都是道場,先天做得好,後天一點問題都沒有。

所以人要知其本,孔子也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這是大自然上天的運作,我們只要照這樣做就對了。

天君泰然,百體從命。天君就是主人,上天給予咱的一點真靈,都在咱內心、本性的主宰;泰然就是安然自在,不受六賊的干擾;能無為而為,所以能克己復禮,所以百體從命。

5.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六祖壇經》


與上述的道理是可以推演的。

6.人稟天之所命者以有生,謂之性。故曰:「天命之謂性」。《理數合解》


人若能存活,即表示上天已賦本性給咱。但人的假體豈能不生不滅?此氣數之命,氣質之性,此為一重點。

人要很珍惜自己的生命,上天一賦予本性,咱就活起來,人生就這樣開始,一直行下去,每日都在與物慾、貪嗔痴,相殺、相磨;直到要回去的前一秒鐘,心都還在與之鬥爭,還有所罣礙,所以人實在好悲哀。人的心若能萬緣放下,就沒有罣礙、執著。

明朝著名易學家來瞿唐曾作〈美圓歌〉說:「我有一丸,黑白相和,雖是二分,還是一箇;大之莫載,小之莫破,無始無終,無右無左。」(又稱〈太極美丸歌〉)若能體會生命的尊貴,就不敢去破壞。

7.性本無形,動生萬善,五常之從生也。


五常是透過元亨利貞,而展現出仁、義、禮、智、信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