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中庸講記之十七(下)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

《中庸》第十九章(四):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第四節  祀禮之行,不惟致敬於祖考,而觀此祭禮之中,其親親貴貴賢賢幼幼老老,使各得其所,即武王周公待下之周,而知道費之廣,又如此也。


「祀禮之行,不惟致敬於祖考」,祭祀之禮,不只是拜祖先而已,前面所談的三昭三穆,昭為左邊,穆為右邊,拜拜是有次序之別。

「而觀此祭禮之中,其親親貴貴賢賢幼幼老老,使各得其所」,而是要觀察在這祭禮之中,依其排列顯露其代代的前後次序,能夠各得其所。

「即武王周公待下之周」,周是周到的意思。宗廟之祭禮,依次排班;如同道場入座時,亦依倫理次序,由點傳師先入座,再來壇主、講師、幹部,這就是照著古禮;不是分誰大誰小,而是在什麼時候,什麼人就要在什麼位置。

「而知道費之廣,又如此也」,每一個動作、每一個位置,都有「道」的存在,所以這樣的排列是有其用意在。「暫訂佛規」大都是依照周朝的禮而制定,亦即此章所說:「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讀懂經句


禮:子孫序立之禮。

這裡談的是做子孫的人去宗廟祭拜之禮,無論天子的廟、諸侯的廟,都有不同禮制。

序昭穆:左為昭,右為穆,是子孫生者之昭穆,此以前後為班。而昭穆之中,其次第行列,亦各不相亂,此親親之義也。

宗廟祖考是分左右,祭祀之禮是分前後,依序排列,一看就知道是第幾代,是長輩或晚輩,都不會混亂。「親親之義」,表示同宗族的人,依照祭拜之禮的排列,是要讓我們了解長幼親疏。

序爵:異姓序其公侯卿大夫爵位之品秩,尊者在前列,卑者在後列。而貴賤之中,亦各分等級,以昭其名分,此貴貴之義也。

序爵,不同姓的就依其品別排列,一品在最前方,卑者在最後方,一看就知道輩分高低、爵位大小。「貴貴之義」,第一個「貴」字是敬重的意思,第二個「貴」字是尊貴的意思,兩個字意思不一樣,意思是敬重尊貴的人。

序事:是兼同姓異姓,序其祭祀中所執之事,因能授職,使人與事宜,各展所長,此賢賢之義也。

意思是不論同姓或異姓,一起辦事的時候,在此是指辦事人員,比如祭孔儀式,不同人有不同的職責與位置;如同道場的幹部,又依職責而有分別,依其所職掌的工作,分別站在不同的位置上,每個人盡本分各司其職,這就是「賢賢之義」(第一個「賢」字也是尊重之意),尊重賢能的人。

旅酬:旅,眾也。酬,導飲也。眾賓及眾兄弟交錯以徧謂之。

眾人與眾兄弟互相敬酒之意。

逮賤:逮及賤者,逮及卑幼之賤者,使得各申其敬;此幼幼之義也。

逮即及,二字意思同;賤不是卑賤之意,而是指後輩、後學、弟子,也就是輩分較低的人。

「幼幼之義」,卑幼的後輩弟子,也都有機會在這種場面來敬奉長輩,這是長輩慈愛晚輩的用意(第一個「幼」字是慈愛之意)。以前有賓客來時,小孩子不隨意出來見大人,只有在祭祀的場合可以與大人在一起,給他們一個機會向長輩與大人敬酒。

燕毛:祭畢而燕,專屬同姓,只辨毛髮之色,別長幼以為坐次。

燕同宴字。外國男士穿的禮服稱燕尾服,衣服的款式像燕子般,是同一個「燕」字。毛是頭髮的色澤。

燕毛的意思是,祭拜完畢,大家同堂聚餐,但這些都是同姓族人的晚輩,其座位只依髮色的黑白作辨別,而不論做官的職位;只敬老而不一定尊賢,每一輩分的人都能受到尊重。

序齒:不論昭穆,只論年齒以加敬,而使歡好彌篤,此老老之義也。

不分大小,不分父或子,只依年齡的多寡,這也是敬老,任其歡喜。「老老之義」,這是尊重老人的意思(第一個「老」字是敬重之意)。

《中庸》第十九章(五):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第五節 承上兩節,而贊武周之至孝也。其事神之謹,待下之周,皆所以善體先王之意而為之者,誠所謂善繼善述,能充滿其孝之量,而無絲毫欠缺之至孝也。


「事神之謹」,是指第三節所談祭拜祖先的宗廟之禮,非常恭謹。

「待下之周」,是指第四節的宴會之禮,對待較卑下的人是那麼地周到,無論對老人或小孩都沒有疏忽大意,而顯露出其受到尊敬。

「皆所以善體先王之意而為之者」,都能體念到先王之意而傳承之。道場也一樣,身為壇主,要將佛堂傳承給下一代,也要有禮數才傳承得下去,對晚輩也要尊重,這就是「事神之謹,待下之周」。只有在禮拜時才能顯露出來,所以後學要禮拜時,都會邀晚輩一起拜,總是要苦口婆心、千方百計、諄諄善誘,慢慢地拉拔,盡我們的一份心做傳承的工作。

「誠所謂善繼善述,能充滿其孝之量,而無絲毫欠缺之至孝也」,對於以上的這些事跡,都沒有些微遺漏,這就是傳承的工作,每個人都受到尊重,所以能充滿孝之量也。我們能承先啟後、前後一貫,才能傳承下去,這是我們要做的工作,「道」也才會有後輩來承接;「道」要傳承千秋萬世,都需一步一腳印去完成,否則只不過是抽象的空談而已。所以周朝能有八百多年,就是傳承工作做得很好。

讀懂經句


踐其位:踐者猶履也。是先王主祭之位。

行其禮:是先王九獻之禮。

奏其樂:是先王八佾之樂。

敬其所尊:尊先王所尊祖考。

愛其所親:愛先王所愛子民。

事死如事生:先王雖死,事之如生。

事亡如事存:先王已亡,事之如存。

依經演繹


1.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稱諱如見親。祀之忠也,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其文王與?《詩》云:「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文王之詩也。《禮記‧祭義24》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將過往的先聖先賢當成還在世一樣;而想到父母親時,心情如同要跟著死去一般。

「忌日必哀,稱諱如見親」,每年在他們的忌日時,都非常哀傷;在講到父母親的名字時,如同看到他們一樣。就像我們在禮拜時,是否有「敬神如神在」?是否有將恭敬的心流露出來?這就是一條金線,如何接金線?如何和 上天老母有連接?都要有恭敬的心、有真心,不能有雜念;比如:拜拜時,念佛號、數叩時,是否心有跑掉?如果不知道唸到哪裡,這就不行了!要降伏其心。

「祀之忠也,如見親之所愛,如欲色然,其文王與」,誠心誠意、恭敬地祭拜祖先;看到父母親所愛的東西,就像看到父母親一樣,只有文王能做得到這樣。

「《詩》云:『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文王之詩也。」「發」,天剛濛濛亮時;「寐」,我們常說:「寐寐睏」,就是這個字,欲睡未睡的意思。比如中午時會說:「我稍寐一下」,就是小睡的意思,也是用這個字;和「眠」的意思不同,「眠」就是睡著了的意思。《詩經》云:「祭拜時,整夜都沒睡,天剛要亮時,很懷念父母親。」這是文王的詩。

《中庸》第十九章(六):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第六節 明乎祭祀之禮,即通於治國之道。由夫子之言觀之,從庸行之常,推而至於其極,是制作之所在,皆道之所在。


「明乎祭祀之禮,即通於治國之道」,明白祭祀之禮與治國有很大的關係。

「由夫子之言觀之,從庸行之常」,由孔子所說的話來看,從平常要做的事情,如每日三次獻香,或節日祭拜祖先,這都是平常要做的事情。

「推而至於其極,是制作之所在,皆道之所在」,對於禮拜的動作或準備的祭品,都有「道」的存在;若沒有「道」,則拜拜就變成一種形式而已。

讀懂經句


郊:祭天。

社:祭地。

禘:天子宗廟之大祭,五年一行。

嘗:秋祭也。

示諸掌:言易見也。

依經演繹


1.有郊社之禮,冬至一陽生,祀天於圓丘;夏至一陰生,祀地於方澤,此何故也?蓋本性原於天,天地者,實人之大父母也,蓋人皆天地之子也。……故制為郊社之禮,以答其生成眷佑之恩,而至誠之感,……直承於上帝無聲無臭之間矣。《中庸輯義》


「有郊社之禮」,郊社之禮是祭拜天地,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祭拜天地,現在因三曹普度,我們都能禮拜 明明上帝,這是非同小可的。所以拜的禮節要莊嚴隆重,只有在佛堂才能拜;這是有佛堂的好處,因佛堂是無極宮。以前只有皇帝才能拜 明明上帝,但我們現在有佛堂就能拜,所以說郊社之禮可以事上帝。

「冬至一陽生,祀天於圓丘;夏至一陰生,祀地於方澤,此何故也?蓋本性原於天」,冬至祭天要造一圓丘,夏至祭地要挖一土洞,是什麼原因要如此祭拜?蓋本性來自於天,文王、武王、周公是在傳道,他們比我們還清楚。

「天地者,實人之大父母也」,天地是我們人的「大父母」,即 無生老母、 明明上帝。

「蓋人皆天地之子也」,人都是 上天老的孩子。

「故制為郊社之禮,以答其生成眷佑之恩,而至誠之感,……直承於上帝無聲無臭之間矣」,關於郊社之禮,《禮記‧祭法》云:「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制郊社之禮,以報答上天生我們,地又有五穀等食物俱備以成就我們、眷顧庇佑我們,此恩情我們要以至誠之心去感動上天。然而後來的皇帝有沒有照武王與周公這樣的做法去做呢?可從以下《論語‧八佾》這二篇看出。

2.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論語‧八佾》


孔子批評魯君說:「祭祖之禮,五年才舉行一次;而皇帝舉起酒杯,將酒往地上一灑,就認為完成了,掉頭就走,這根本只是做個形式而已,不用再看下去了。」就像看到有的道親,在拜一千叩首時,算得很快,不到一分鐘就拜完了,以為有拜就算數,此二者都是一樣。

3.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論語‧八佾》


孔子是知禮之人,照理說應該都懂,然而孔子覺得苦口婆心地教導,人家卻不照著做;所以若有人問起,孔子就說:「我不知道啦!會說的人就能了解及治理天下間的事情。」孔子接著做指手掌的動作。意思是非常簡單,因為有誠與敬的人,能依禮而行,就能治理天下,就像看手掌的紋路一樣這麼簡單。

我們道場的道務方針:「承先啟後,前後一貫,落實道場倫理」,還包括佛規禮節,都隱藏在這篇道理當中,我們要好好三思,相信對未來的修道會有很好的提昇。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