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恕學院學界班提供
※許力仁
感謝 天恩師德,讓後學有這個機會來分享這學期參加「忠恕學院學界培緣班(一年級)」的心得。後學在這半年來學到了很多,從一開始吳柏毅講師的「認識學界班及道場禮節」,讓我認識了學界班的起源,以及來道場、佛堂的一些注意事項。
魏瓊華點傳師慈悲講述的「這樣說比較好」,讓我瞭解到說話的藝術。同一件事情,如果我們用不同的語氣,或是不同的肢體語言、詞彙,那麼對方則會有不一樣的心情與感受;雖然後學現在和家人溝通的時候,偶爾還是會「談判破裂」,但是將來後學會持續努力將點傳師所說的方法,實際運用在生活上。
黃仁威講師用《了凡四訓》的故事,跟我們講「從命運到運命」;雖然講師只講了立命、積善和謙德,但是後學還是學到了很多。讓後學印象最深刻的是「行善為人所知是陽善,為善不為人知是陰德」這句話,除了提醒後學要多做善事之外,也不必到處去張揚,這正呼應了道場上所謂的「無畏施」。後學期許自己將來能夠多做無畏施,對內能積善、積陰德,對外還能夠幫助道場,真的是一舉兩得。
最後,感謝點傳師、講師、各位輔導學長的照顧與關心,也很開心認識學界班的各位,希望我們大家能夠一起完成學界班四年的課程,一起當輔導學長,一起順利地領到結業證書。
※張棻庭
其實我對培緣班的輔導學長一點都不陌生,因為在還沒上學界班之前,常常都聽我姐姐下課回家分享許多有趣的事;她說這裡是讓她成長很多的地方,所以我也一直很期待來學界班上課。現在終於來了!我也覺得這裡是很棒的地方,可以淨化心靈,還可以訓練上台的膽量,並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或想法,也因此認識了許多朋友。學界班的大家,真的都很友善,會互相幫助,這是一個溫暖、充滿愛的地方!
雖然上課時間是在星期日晚上,我隔天必須一大早四點半起床,五點出門,才有辦法趕上第一班校車回校上課,這讓我很累、很辛苦;但我覺得就算再累、再辛苦,也一定要來學界班上課,因為修道是我們自己的事。自己的關,要自己去闖;可以不要求別人,但是自己不可以不要求自己,我們要自我要求才會有進步。在處逆境時,也不忘自我提升和改變,這樣修道才算有進步!
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有人問佛陀:「通過修行,最終得到了什麼?」佛陀答:「什麼都沒有得到。」對方又再問:「那您還修行做什麼?」佛陀微笑說:「因為修行讓我失去了很多,我失去憤怒、憂慮、悲觀和沮喪;失去焦慮不安;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貪嗔痴三毒。」
這故事告訴我們,也許你自己可能覺得來道場聽課沒有什麼,可是有時候你會讓別人覺得:「咦,你去學界班後改變很多耶!」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知道自己學到了什麼,但無形之中,上天會教我們很多事情;還有面對困難要勇於挑戰,你會發現自己改變了許多。我現在還不敢說自己改變了多少,但希望四年後,可以讓大家看到我的改變,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 培緣班學員分享學界學習半年的心得。 |
※李尚霖
在學界學習到的,不只是點傳師及講師教的道理;這些固然重要,但是有著一群志同道合的道伴一起學習,我想這才是我最大的動力。我們都為了能讓道場充滿活力在努力著,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伴,互相鼓勵與扶持。前人曾說:「無財不養道。」後學則覺得:「無伴難修道。」有些人可以自己修,但誠如《論語》所講:「三人行必有我師。」如果有道伴一起學習,相信會成長得更快、更有效率。
※李洋宏
這學期在學界班學習到很多不一樣的課程,比如:周哈里窗的理論,可以讓人更認識自己;課後的道化生活單元,則有許多面向的延伸,加深了大家的印象。鄭名強講師帶動的課程「道寄韻律大車拚」,讓我發現到原來道場上有這麼多好聽的道歌。此外還有禮節演練,讓我們的動作更加精準、正確,也對禮節能更加地熟練;看到其他學長的動作很標準,可以去請問要如何做。學界班的講師和輔導學長們都很親切、熱情,讓我每個禮拜來上課都非常開心!
※丁昱文
後學和學界班許多學長一樣,是出生在道化家庭中,但和許多人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則是後學從國中畢業以後,就比較少回道場。後學目前是大四,一開始其實並沒有想參加學界班,因為沒有自信自己能堅持地持續參班;感謝後來地方班學長的邀約,我才來參班。重新回來之後,覺得比較陌生一點,因為之前七年都沒有接近佛堂,現在才發現在佛堂中有許多值得學習的東西,是學校和外面職場上所學不到的。
一開始後學也很常請假,後來發現自己請假的「扣打(由英文quota再轉日文而成台語,配額的意思,在此是指過班標準中規定可以請假的次數)」完全沒有了,就告訴大家:「我不能再請假了!」之後到結班為止,就真的再也沒有請過假了!
後學也希望自己不要再經過那種「掙扎」的感覺──從道場離開,隔了很久才又重新回來,其實是有點痛苦的!謝謝道伴們的彼此鼓勵,大家約好要一起升班,不能偷懶而不來上課,相信後學這次一定會堅持下去。
▲ 劉文欽點傳師慈悲與全勤學長合影。 |
※李彩瑜
這學期我們讀了《走過四十年》這本書,藉此了解前人輩是如何在艱辛的環境中度化眾生,雖在當時政府的壓力下,仍堅持向道親宣揚一貫道寶貴的地方;前人輩們深信道的好,對道有很深刻的信心且堅定不移,這也讓後學思索:「『道』真的有前人輩說的那麼好嗎?」或許現在後學還沒有辦法了解「道」珍貴的地方,但有可能在經過幾次的了解與探索之後,也可以對「道」有更多的認識。
透過《走過四十年》書中的故事,也讓我了解到老前人因為想超拔父親,下定決心求道並清口,這份孝心真的非常不簡單!在生活中,難免會有與父母摩擦的地方,如何學習心平氣和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
這學期也難得有機會能訪問瑞周天定單位的鄭寶連點傳師。在鄭點傳師的分享中,後學很感動點傳師雖已近90歲,仍慈悲地在道場上奔波度眾,真的讓人非常敬佩!也值得我們效法。現階段我還沒有辦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在道務中與學習幫辦,但可以在每次開班前後幫忙打掃與整理環境,雖只是一點點小小的付出,但可以慢慢地持續累積。
※翁思浩
後學並非道化家庭,家中也沒有吃素,會來到學界班,是因為我哥哥每一年都告訴我:「學界班的夏令營很好玩!」剛開始我只是聽聽就算了,因為當時實習很忙;直到大四比較空閒了,才報名參加夏令營;夏令營的三天,讓我感觸很多,不論是營隊的氣氛或是課程、活動,都讓我體會許多,因此我才填寫報名表參加學界班大家庭。
一開始,我並不知道我在幹嘛,我也不了解大家在幹嘛;比如「吃素」這件事,我也是來這裡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概念與意義;還有「禮節」,是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所以根本不了解大家在幹嘛,禮節又有什麼意義。真的是非常懵懂!多虧輔導學長們鼓勵我將心得記錄下來,類似一種成長紀錄,可以看看自己每年有什麼樣的成長。至今已是第二年了,我開始會去思考:講師所講的課程到底是什麼意思?提供了哪些方法?自己要如何去實踐、如何去運用?有疑問的地方,再去請教講師、輔導學長或同學,也可以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感觸。
在培信班(二年級),我學習到很多,不僅只是上課的內容,真正改變我的是學習到客觀思考的角度;這讓我在面對社會或工作上的問題時,知道要如何去思考、如何客觀地去處理問題。此外,還有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因為人是群體生活,這是一個避不了的課題;在學界班,讓我有機會去學習到如何認識更多人、如何了解別人的想法。
未來的兩年我對自己的期許是,現在的自己可以比昨天的自己更加地成長,有更不一樣的思考角度,且能客觀地面對問題,還有能保持同理心,這是後學最欠缺的部分。
▲ 培德班學員分享學習心得。 |
※廖心誼
這學期我印象最深的課程是劉興昌講師所講述的「道義開釋」,談到來道場就是要尋回真正的自己,而求道的目的就是要回理天。
此外,也讀到一本特別的書《共好》,由於我們班下學期要主辦夏令營,書中談到「松鼠的精神」,告訴我們要做有價值的事情,而舉辦夏令營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要度化、成全他人,因此所有課程的目標與活動設計,都要以這個方向做為依歸,以達到最重要的目的。第二點談到的是「海狸的方式」,也就是要掌控達成目標的過程;藉此體會到每個人都要好好地達成被分配到的任務、面對挑戰,並尊重他人,才能有各自發揮的空間。第三點則是「野雁的天賦」,談到的是互相鼓舞,整個團隊才能有良好的氛圍,創造更美好的經驗。期許我們能共同完成非常圓滿的夏令營。
※蕭楷倫
後學很榮幸被大家票選為這學期的班長。和夏令營的班長最大的差別是:夏令營時,三天最重要的工作就只有操持流程;而學期中的班長,後學常常聽課和操持兩者無法兼顧,有時會忘記自己的角色,例如:一開始上台時忘記鞠躬,還讓點傳師提醒了後學。
恰好結班的當天也是結業考,後學回想了一下,這四年裡面到底學習到什麼?可以說是以夏令營為一個分界;夏令營前,後學的心態就是「船到橋頭自然直」,有問題來,我放著,時間到了自然就會解決(大概都是別人的功勞吧);夏令營之後,則是發現到,人會覺得一件事情很困難、帶來了煩惱,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今天結業考完,後學突然就輕鬆了,原本考試前是很緊張的,擔心自己禮節都不會;但考試中發現自己的能力其實沒有那麼弱,那到底之前在緊張什麼呢?其實自己都會啊!也體悟到,只要自己能力夠,就不會有這些煩惱了。
※蕭銘靚
進來學界班已經快三年了,這學期是感覺收穫最豐富的,因為課程分成三個大主軸,第一個是辦道,包括禮節演練與辦道禮的意義。第二個是關於夏令營運作的課程,例如:主題的發想與教案的撰寫等;每年學界主辦的大專夏令營都十分多元,後學也期許自己可以辦出很精采的夏令營。第三個則是行政工作的實習,包括總務、學術、公關、人事等四組的工作內容與注意重點。
此外,我們一起拍攝了老前人和袁前人感恩追思會的影音創作影片,從中體驗到老前人將道傳至台灣的過程和經歷是多麼地刻苦,也勉勵自己追隨老前人的腳步和犧牲奉獻的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