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6日 星期四

黃總領導點傳師因應疫情停班停課勉勵講話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各位領導點傳師、各位點傳師、道務助理,及所有道親大家好!這次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停班和停課。講起來就是「道」有顯也有隱,這就是道隱的時間。我們老前人來台灣傳道,也有道顯、有道隱。但是我們要知道,今日停班、停課,這是屬於「班務」,而「道務」我們還是要繼續進行。

當時老前人的那個時代,道隱時,道務也是繼續在辦;但是辦時,是少數幾個人而已;後來演變到可以13個人參與,包括主講者就只能13個人,這是當時的情形。所以道務策畫,或其他必須要做的工作:度人、成全,也是要用個別的方式來進行。並不是說在道隱的時候,道就不用辦、大家都停下來,不是這意思!大家一定要了解,利用這個時間,可以來充實內德方面的工夫。

我們都說:「策劃未來,檢討過去。」在這裡後學提供幾項跟大家來互相探討。

一、道務方向要正確,肯定天命和金線


我們修道最重要的就是道務方向要正確,要肯定天命和金線。我們知道,繼道統要有天命,有天命才能傳心法,所以方向要正確。

「道」是要救劫。除了勸化,最主要就是救劫。

常說「真道、真命」,真的道、真的天命,真人來辦。為何說是真人辦呢?方向一定要正確!明師一指、明師一點,受超凡天命明師一指之後,能夠讓眾生超生了死。

之前是「先差各教引人善」,也就是先派歷來的各教聖人來引人為善;所謂勸化的道理,累世以來講的有夠多了。而現在「道」,則是要來救劫的。咱要了解這個事情,所謂「末後一著」,最後就是要整三盤,整三期末劫這個大的事情,咱的方向就是要如此。

《六祖壇經》提到惠明要聞法時(註1),六祖跟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聽到這個道理以後再問:「是不是有更秘密的?」六祖跟他說這個秘密就是:「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汝若返照」,反省自己時、迴光返照時,最秘密就在你身體裡面。惠明聽到道理後說:「惠明之前雖然在黃梅五祖那學道,實在未去省察、未去返照到本來的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道不是這樣讀就可以了解的,道最主要的是要去體悟、要有返照的工夫。所以咱要了解,道是來救劫。

有一句道理說:「修道的人,受考不受劫。」其實這是認知的問題。考就是劫,有劫才有考,考我們的志向是不是堅定。所以咱要了解,咱的方向是修道─―修辦的工夫、修道的工夫。

二、理念要圓融,能與道場同步


咱要反省自己幾十年來辦道,作為帶動者、領導者,是不是處事圓融?修辦道,理念要圓融,要能與道場同步。在道場要圓融十方,要反省自己─―對道親是不是有以身作則?有做後學的榜樣否?是否有以德化人?是否有跟所有的後學互動?大家要檢討這些事。若是少數人有時主觀性太重、主觀的意識太重,變成自己獨斷,道務就辦不好了!

1.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道德經》第49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做為聖人要帶動所有眾生、要度這些眾生,他的心就要以眾生的心為心;了解眾生需要什麼,以做為救度眾生的一個方向。

善者,吾善之」,假使咱有忠實護道,遇到誠善之人,咱要以誠信相待。

不善者,吾亦善之」,遇到不誠善的人,咱也是真誠相待,不能把他放棄掉;《道德經》第27章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若是咱度的人還未明理,仍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咱度的對象,不論是不善者或願意行善的人,咱都要以誠來相待。

德善」,這就是聖人的「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咱要去體會這個圓融的道理。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聖人是讓人相當尊敬的人,但是他的心志、他的內心卻是真正收斂而無所偏執的。因為這樣的關係,聖人才能「為天下渾其心」,他的心跟老百姓的心、所有眾生的心都一樣,他無貢高而能謙下。

百姓皆注其耳目」,所有的人在聖人說話時都靜靜地傾聽,真正用心去聽聖人講的話,因為是服他的。

聖人皆孩之」,聖人把所有的眾生都當作他的衣食父母一樣,如同文王的「視民如傷」《孟子‧離婁下》一樣。

這段,是《道德經》第49章跟我們開示的道理,告訴咱要理念圓融,要能與道場同步,和大家一體相同。現在有時開會,做主席的人,若是自己話一直說,說了一大堆,不聽下面人的意見,可能是小部分人有此種情形,若是這樣,則要自我反省、自我要求。

2.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舜的偉大之處在哪裡?就是他的意見和人家相同,也就是自己沒有主觀、沒有主觀的執著,所以能「善與人同」。

舍己從人」,就是把自己的意見排除掉,來服從所有在講的人。

樂取於人以為善」,他很歡喜地學人行善的事情;別人有好事,不論是好的事情、好的功夫、好的語言,他都樂於去學。

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去歷山耕田時,那些農家的工作,他也是學百姓的,包括學燒陶瓷、學抓魚等等;連做皇帝時也是如此,做事情的理念他都能真正去圓融。

無非取於人者」,他為什麼要學?因為要學人行善、學人做好的事情、學人好的功夫。

取諸人以為善」,這樣就是要幫助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也等於幫助別人來做好事。所以他學人做好事,等於是幫助人做好事一樣,對大家一視同仁。

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君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怎樣與人為善,能夠去幫助別人同樣也來行善。

利用這段沒有開班的時間,要培養內德,每一件事情都要反求諸己,亦即落實反省自己的工夫。內德主要就是倫理,咱在倫理方面是不是有加強?「倫」,袁前人解釋:「倫者是次序。」亦即有高有低、有長有幼。咱知道,倫理就是五倫: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有一個次序在。「理」是「重情義,尚施報」。「重情義」,咱今天能夠在道場、能夠走修道這條路,一定是有人引進咱的;所以對於點傳師、引保師,還有包括所有的老道親、道親等等,他們對我們成全的恩德,咱不能忘記,要尊重他們。「尚施報」,咱要如何報答呢?修道不是用人情在報答,而是人度我們,我們要再去度人,這才是「尚施報」。

3.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是齊國的一個諸侯,他問孔子說:「政治是如何辦的?」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八個字而已。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齊景公就回答說:「確實是如此啊!假使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時候,即使有粟,我也享受不到啊!」

咱今日修辦道也一樣,一個團隊需要各種護道的人,例如:班務、道務、策劃、做工作的人、講道理的人,還有包括烹飪,也就是廚房的人,以及負責交通的人等等;現在最困難的就是烹飪和交通,都很需要用人,欠一樣都不行!

現代是用團隊修辦的方式,沒辦法全都自己來做。假使「君不君」,咱做事情若沒有守著本分,不照道理行;「臣不臣」,為臣者也是一樣,沒照道理去行;為人父親或為人兒子也一樣,假若沒照道理去做,整個次序就亂了;雖然說你有薪水,生活也無法安定下來的。也就是說咱要守得住倫理。

再來就談到內德,內德最主要是反省的工夫。

三、內德要培養,每事反求諸己


1.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離婁上》


愛人不親,反其仁」,這個道理就是在告訴咱要反省、要下工夫;假使咱對他這麼好,他卻不跟咱親近,到底咱現在要怨嘆?還是要怨天尤人?還是要產生不滿的心、怨恨的心?不行!要「反其仁」,要反省咱的仁德是不是做得不夠?做不夠他才會對咱這樣!不然咱那麼愛護的人卻不跟咱親近,到底為什麼?這都要自我反省。

治人不治,反其智」,你要管人的時候,人家卻不讓你管,為什麼會這樣呢?你做事情是非有分明嗎?要「反其智」,要自我反省自己是不是明智。

禮人不答,反其敬」,我一直很禮貌地跟你說話、跟你打招呼,你怎麼都不理我?咱要了解,恭敬很要緊!恭是形於外在的樣貌,也就是外表;咱現在若是應付地說:「啊!早啊!早!」而不是內心真的對他尊敬的時候,這道早的意思就不見了、打招呼的意思就不見了。所謂「恭在貌,敬在心」,要以誠敬的心來尊敬人。因此要自我反省:敬是不是做得不夠,所以他才不理咱。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假使有什麼事情行不通,不可怨嘆別人,也不可怨天尤人,而要反求諸己,確實檢討是否是咱做得不夠。

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若能夠反省,身軀站得正時,那麼大家也會信服你。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在講道理時,常用一句《詩經》的話來做結論。「永言配命」,所講的話永遠都有照天理,有照天理去講、去做。「自求多福」,你想做什麼都能夠圓滿達成、有辦法能達成。這是反省的一個工夫。

2.《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中庸》第33章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這是《中庸》第33章結論的一個道理;咱隱藏在內心的美德,雖然看似沒有辦法讓人看見,如俗語說:「心壞沒人知」;但是咱隱藏在內心的美德,因為真心真意還是看得見的!而且真明顯!比如:一個人的誠意,就如《大學》所說:「誠於中,形於外」,誠意還是能從外表言行展現出來。

故君子內省不疚」,做君子的人,都反求自己、要求自己;先反省自己:「是不是哪裡有欠缺否?」

無惡於志」,對於志向,都不會去犯到,也就是問心無愧的意思。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咱一般人是跟不上君子的。

其唯人之所不見乎」,因為咱看得到的地方,他能做得到,而咱看不見的地方,他也做得到。

3.仙佛云:德不厚者,不足以體道;功不高者,不足以載道;言不立者,不足以闡道;愿不大者,不足以弘道。


德不厚者,不足以體道」,德若不深厚時,則不足以體道;「道」你要體會卻體會不出來,因為德不夠的緣故。

功不高者,不足以載道」,這裡的「功」,不是功德的功,而是指功夫;咱的功夫若不夠、不高的時候,則不足以載道。

言不立者,不足以闡道」,俗話說:「一言一重,千言無用」,講話要理氣通達;「立」即是立言;所說的話要讓人聽時能感受到:確實是對咱修行一個好的語言。你講道理給人家聽,其實最主要是要講給自己聽,亦即「每事責己」,責備自己。常說「勸善、勸善」,是要勸自己的善。

咱現在講道理,常常都是網路一直抄,只是想:我要怎樣講給人家聽、要講比較好聽的道理給別人聽、要說到讓人家能夠接受……,這是一種不實在的「花」;也就是《道德經》第38章所說的:「道之華,而愚之始。」「華」與「花」互用;比喻華而不實;時間短促,經不起考驗。

愿不大者,不足以弘道」,咱的愿力立起來時,明明是很大的愿,但咱是否有照愿去做?《論語‧衛靈公》提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能弘道,因為人的德;人有仁德,才有辦法弘道。這就是內德要培養,每事要反求諸己的意思。

《修道指南》裡面談到,咱要準備二樣工具:一支鏟子、一支鋤頭。鏟子要做什麼?要把「九項的口」鏟除掉。什麼叫做「九口」?第一個就是「貪」。「驕」,有驕傲否?「色」,對形形色色的著迷。「財」,是不是有疏財重義?「嗔」,就是指咱人的脾氣毛病。「疑」,咱是不是有狐疑?咱要斷疑生信,咱要信佛真、信道真、信愿真、信劫真,這都是咱要相信的。「空」,不能說我已經「空」了啦,因為這個空是頑空的空。「虛榮」,跟著社會流行,好的不學,壞的學一大堆,這不好。「享受」,咱人能夠生活就好,不要過度追求享受;老前人曾跟咱說過:「享受是享福受罪。」以上這九口,都要用這鏟子挑掉。

鋤頭要做什麼?要耙進來,把「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都耙進來;這些是咱原來就有的,只是現在都流失掉了。《孟子‧告子上》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原有五常的心卻都讓他流失了,現在要耙回來;其一就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註2),即是「仁」;其二是「羞惡之心」,人要知道恥己之不是,自己做了不對的事情,要有廉恥;《中庸》說:「知恥近乎勇」,以廉恥來排解咱的不對,這就是「義」。其三是「辭讓之心(禮讓之心)」,要推功,要推恩報德,因為這些恩情都是眾人的,不是我自己的,這就是「禮」。其四是「是非之心」,也就是「智」,對與不對,咱要能夠分別。最後一個就是「信」,信是「統四端而兼萬善」;上述的四項都要用信來考驗,也就是《華嚴經》所說的:「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今天用這個時間,後學在這裡講幾句跟大家做一個勉勵,同時自己自我鞭策。感謝各位,謝謝大家,祝大家平安順利、聖凡如意、咱道務能夠順利,祝福大家!

註1:原文出自《六祖壇經‧行由品》。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註2:《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