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日 星期日

布施度貪慳 忍辱度瞋恚 智慧度愚癡


布施度貪慳  忍辱度瞋恚  智慧度愚癡

◎陳政賢

2021年第四次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柬國視訊賜導暨資源共享會議於10月21日舉行。全球經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近兩年,染疫人口2.8億,死亡人數540萬人,每天仍有40萬人以上染疫(2021年12月底統計數字);幸而台灣疫情趨於緩和且逐步開放小規模實體上課,大型班程的開放指日可待。綜觀海外道務,雖然因為各國防疫隔離政策而困難重重,卻阻擋不了有愿力、有決心的開荒鬥士;柬埔寨有許多開荒的壇主、講師,兩年來堅守崗位,為道奉獻。近日王雲瑛、蔡錦麗點傳師及新近領命專責柬國道務的王宛羚點傳師相繼奮勇前行,前往柬國主持道務的發展。

因為疫情,促使海外道務在「網路視訊」的科技加持下,也逐漸開展全新風貌,每週日晚上的線上心靈成長班,借助成熟的網路視訊系統導入課程,因此獲得當地學員一致迴響,都希望可以延續學習班程。「網路視訊課程」讓國內道學課程的資源可以源源不絕地注入各海外道場,讓海外開荒的經營增添助力,成為因為疫情舉步維艱之下的重大收穫,值得規劃為海外道務常態性的教育支援系統。

10月分起,為了落實「當地人辦當地事」的人才培育理念,開放各開荒佛堂推薦中文能力優秀的核心幹部參與,並得到黃總領導點傳師慈悲親自點名關懷,讓柬國青年幹部無不感受到莫大的鼓勵與殊榮!期盼柬國人才幹部藉此能更發心護持道務、更堅定道心走修行這條路!

黃總領導點傳師慈悲特別以六度波羅蜜的「布施度貪慳,忍辱度瞋恚,智慧度愚癡」這三項,來勉勵所有點傳師、幫辦的壇主、講師及幹部們,將「菩薩道」的精神融入開荒度眾的愿行之中,學習菩薩的修辦精神來成就自己的開荒愿行!圓滿祖師及前人輩的鴻慈大愿!

布施度貪慳

貪慳、瞋恚、愚癡這三項可以說是人們很嚴重的毛病。貪:貪念。慳:吝嗇。布施:財務、語言、精神都可布施;在道場上,度人、成全、國外開荒都是布施。布施要如何達到無為的境界呢?總領導點傳師以老前人曾經在點傳師班所舉「布的施捨」為例說明。

布,原本是一匹完整的布,做了一件件的衣服,新衣裳穿在人的身上很帥氣,新衣穿舊了、穿破了,以前的人會再利用,將它做抹布或拖把,用破了,拿來做布鞋底,一直磨到穿破為止,這就是一匹布盡了它最大的力量,奉獻給人。……「布之施捨」給人有無限的省思,又應當如何做到真正的施與捨哩!《張老前人慈語②》

「布」首先以全新的樣貌、一匹完整的布,供人們做成一件件的衣服,新衣服穿在身上,讓人覺得很帥氣。但衣服穿一段時間以後,變舊了、穿破了;以前的人很節儉,就會將舊衣服的布料再拿來當抹布、做成拖把,作為清潔之用。抹布用破了,又收集起來;好幾層的布疊縫起來,做成布鞋的鞋底。一直到鞋底也磨穿了,才徹底沒有作用。所以布匹一再地布施自己,做出了最大的貢獻給人類使用。這啟示我們,修道不能只是「量力而為」,量力而為只是初步的布施;而必須要「盡力而為、竭力而為」,要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奉獻到最高的境界。「布之施捨」這樣毫無保留、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深深地省思與效法;我們應該怎樣做,才是真正做到無為的「施」與「捨」? 布施是外功當中很重要的工夫,人必須有感恩的心,並將自己的力量奉獻出來,這樣貪念就會減少,並逐漸降到最低!所以布施可以度貪念,然而一般人都是貪得無厭。

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着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吳承恩《西遊記》)

吳承恩將一般人的人生,在《西遊記》當中做了完整的描述。孫悟空因為度不到人,而感嘆世間人為何不能走修道這條路?人們在世間爭名奪利,要到什麼時候才會休止呢?這首詩的意思是,早上很早就起床,夜間很晚都不能休息,生活得很不自由。因為人的慾望無窮,騎著驢子的時候,想要擁有駿馬,因為更顯高大威猛;當官位高升到了宰相時,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想當君王、諸侯,因為榮華富貴可以世襲子孫;可見慾望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如果人生忙忙碌碌只為了張羅吃穿這麼單純,哪裡會因為生命有限、因為閻羅王當下勾取生命而害怕不已呢?「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古詩十九首〉!心中總想著世世代代、子子孫孫都能過著榮華富貴的日子,卻沒有人願意回頭想一想,生命與富貴終究是不久長的!人世間的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闚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莊子‧外篇‧天運》

為什麼人會執著於外物?〈天運〉這篇做了很好的詮釋。一生追求榮華富貴的人,對於眼前的利祿是不可能退讓的;一生追求名聲顯赫的人,對於出名的機會是不可能退讓的;一生追求權力地位的人,對於權柄的掌控是不可能退讓的。當這些祿、名、權掌握在手中時,會感到緊張,並害怕失去;當要捨棄這些時,又會感到悲傷與難過;所以一般人上台容易下台難!由於無法看清楚人生,不明白人生在世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暫時的,不可能永久掌握。名利富貴,不是不斷追求就可以保持擁有!人們無法看清楚自己追逐不休的是些什麼?這是上天對無知百姓所做的消滅性懲罰!

在道場是要無為地奉獻,而不是爭名奪利。所以,道場推動的資源共享,也是遵循這個道理!大家都是一 母之子、一師之徒,都是老前人的後學,應該志同道合、不分彼此,修辦在一起!所以《道德經》第81章云:「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不怨天尤人、施恩惠予人、取所當得、分外給與(意外之財,當行功了愿)、下對上的諫言、上對下的教化、春生萬物、秋殺摧折,這八個是用來糾正人心的方法、端正行為的工具。只有順著大道自然的變化而無所停滯、不為物慾所牽而改變志向,這樣的人才是可用之才,所以說:唯有自正才能正人。如果內心不能如此肯定,心就無法做到天人合一。

忍辱度瞋恚

黃總領導點傳師接著說明「無明火」的典故。

唐朝宰相斐休,是黃檗禪師的弟子,生性好佛;一日到山中遊玩,在佛寺無意中見佛殿壁上有「無明火」三字,因不了解其意,於是就教住持黃檗禪師。

黃檗禪師很不客氣地說:「真差勁!你是堂堂大唐宰相爺,應是學富五車,怎麼連這樣簡單的『無明火』三字都不懂呢?」

斐休火冒三丈、面紅耳赤地答道:「你真是豈有此理!我是大唐宰相,又不是印度宰相,怎麼知道印度的經文呢?」

黃檗禪師見狀說道:「無明火從此生矣!」

斐休豁然大悟:「噢!原來如此!」明白禪師用意後,斐休剎時心平氣和。

黃檗禪師接著說:「無明火從此消矣!」

「無明火」指人的脾氣、毛病,一般人都不知道是怎麼來的,而且很難防範,一旦爆發更是難以控制!所以稱為「無明」,就是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觀照與反省,更不知道面對自己的「無知」是這麼困難!連承認自己錯誤的勇氣都沒有!當面對不留情面的批評時,往往只剩下發脾氣與相互辱罵。

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寒山子詩集》

發無明火有什麼影響呢?發脾氣就是心中有火,人脾氣一發就六神無主了,受到喜怒哀樂的牽連,所做的功德都一筆勾銷。為什麼會發脾氣?人如果有感恩的心,就不會發脾氣。所以想要進入菩薩道的修行人,要學會忍辱來守護自己向道的真誠之心。

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唐 張公藝)

有仁德的人,可以忍受一般人難以忍受的考驗;有智慧的人,可以忍受一般人無法忍受的磨難。人會發脾氣是因為有傲氣,我為什麼不如你?你為什麼侮辱我?因此沒辦法低心下氣,如果發脾氣之前可以思前想後,明白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想到自己的父母、家庭,也把前因、後果都想清楚,這是一個克制衝動的好方法;此外,面對譏諷、辱罵、嘲笑、衝突,「裝聾作啞」也是忍辱的一個準則。

堅持一個忍字,可以行遍天下無難事;守得一個忍字,可以和鄉鄰結善緣;忍住功名利祿的追求,可以淡泊心智以養神;忍得簡陋清貧,可耐饑寒而品行高;忍得勤勞辛苦,可以積福累德慶有餘;忍得清心寡慾,可免災殃更保健康。忍辱就是知恥,知恥近乎勇!

智慧度愚癡

何謂般若?窮萬法源,澈萬法底而不為境轉者謂之般若。其出處有六:一是實相般若,其次是觀照、文字、境界、眷屬、方便等六處,所可以得之。(袁前人《心經講義》)

一般人學習而得的是「知識」,修道人自性展露的智慧叫「般若」。智慧要如何產生?能窮究一切萬法的根源,明澈一切萬法的底蘊,心不因外境所轉,這就是般若妙智慧。袁前人在《心經講義》中說到般若的出處有六個方面:

一、實相般若:妙智慧的最高境界;實相是無形的,要有生而知之的智慧。

二、觀照般若:因觀察萬事萬物所得到的智慧。

三、文字般若:經典是研究一切道理的基礎,研讀經典,可以增加我們的智慧。

四、境界般若:因所處環境而得到的智慧,例如:道場的磨練。

五、眷屬般若:因修行家庭環境的磨練所得到的智慧。

六、方便般若:因布施、利益眾生所得到的智慧。

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銷滅。《六祖壇經‧疑問品》

人若貪瞋,如同生活在地獄之中,因此造作惡業,將來也會下地獄。人若愚痴,就像畜生一樣智慧被遮障而不能自性作主。

修行的人,如果能常行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瞋恚、不愚癡),天堂頃刻就到。從自己的心地上覺醒成佛之因,「覺」是先天的、是不動的,「性」在人身上,「如來」是佛性本源,自性明澈如佛光,大放光明,向外能照見眼耳鼻舌身意六門清淨無染,六欲諸天的因也去除了。自性起用,向內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貪瞋癡三毒當下消除,沒有無明、也沒有罪業,所有一切罪性本空,同時消滅。

紀錄手札

開荒、度眾、辦道、成全,本來就是菩薩的行誼:
如果沒有菩薩的慈悲,
就沒有離鄉背井的發愿開荒;
如果沒有菩薩的布施,
就沒有萬國九州的濟世法船;
如果沒有菩薩的忍辱,
就沒有逆來順受的堅定意志;
如果沒有菩薩的精進,
就沒有遍地開花的道務先鋒;
如果沒有菩薩的禪定,
就沒有遇劫不退的護道精神;
如果沒有菩薩的智慧,
就沒有以心印心的度人成全;
如果沒有菩薩的六度萬行,
就沒有護道的諸天仙佛;
如果沒有菩薩的六度萬行,
就沒有成道的理天再見!

感恩總領導點傳師慈悲以智慧法語滋潤心靈,並語重心長地諄諄告誡,祝願每位前賢都能以此修持,也祝福海外開荒的法船舵手了愿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