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5日 星期一

中庸講記㉚

中庸講記㉚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相關連結:中庸講記㉙

第二十五章之二: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讀懂經句

❶物之終始:物者謂天地人物事言,終始者,猶言體物而不遺,舉終始便包括中間也。蓋在人在天,雖有性命之分,而其理之寓於氣,未嘗不一。人性物性雖有氣稟偏全之異,而其理之至善,未嘗不同。事物莫不有道,道非無由而強為也。莫不各有當行之理,至當不易,若道路然。

「物者謂天地人物事言」,《道德經》講「道之為物」,這個物不是指東西,而是指天地人物事,都是以物為代表。每一樣東西都有誠在,無一遺漏,若有一遺漏就無法成為一樣東西。

「終始者,猶言體物而不遺,舉終始便包括中間也」,終始不是只有開始與結束,還包括中間。《道脈圖解》:「至理渾圓太極先,徹終徹始徹中邊」,連中間都包含在內,不只是頭尾而已。修道若只修頭尾,那就太好修了!開始修一下,中間放長假,到快要結束了才想修道;認為求道時已得三寶,等要回歸時再用三寶就可以了,中間先放掉,能這樣嗎?濟公老師講「得之不修也枉然」,有得而不修也不能算是。所以這裡講物之終始,是包括中間。

若常能默唸《道脈圖解》這句詩很不錯:「至理渾圓太極先,徹終徹始徹中邊,大包覆載無形外,細入鳶魚有象前。二五合時周性命,一三判處貫人天,羲皇畫後真宗顯,聖聖淵淵賴此傳。

「大包覆載無形外」,天覆地載,包括無形的宇宙,在宇宙裡每一地方都有道的存在,有道的存在就有誠的存在,因為誠是發動機。落在後天,一定要有誠才能發動。

「細入鳶魚有象前」,《詩經》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一隻鳥能飛上天空,鳥的體內又沒有引擎,也沒有汽油;試想一架飛機得動員多少人力、物力才能起飛,而一隻鳥想飛就飛,全自動的。海水這麼深,卻是魚類生存的天地及空間,人若不靠機器而潛水,不到幾分鐘就忍受不了;魚類整天在水裡面游,也沒有機器或任何輔助,卻能全自動的。天生萬物,「細入鳶魚有象前」,這就是有道。

想到這裡,我們在拜 明明上帝,感受到這,不由得會流下眼淚。造物者之偉大,創造萬物、創造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能一天天地活下去;這種感受,無形中人的謙虛、人的心感受到人確實是靠天吃飯,我們的生命是天賜予我們的,這種心境在此處才感受得出來。所以我們講要讀聖賢書,這是千真萬確的;以前沒有修道,也不知道這句話的道理。

「二五合時周性命」,人的生命從開始到結束,無一時間不受到道的照顧,以維持我們的生命。所以物的終始,在此處就能體會到體物而不遺,連一隻天上飛的鳥、水裡游的魚,都能被照顧得好好的,無一不被照顧到。

「蓋在人在天,雖有性命之分,而其理之寓於氣,未嘗不一」,雖然性與命之分,其理都是在氣的中間,而氣都含有道的存在,所以理就是道。

「人性物性雖有氣稟偏全之異」,「偏」即曲也;曲者一偏也。有生而知之,出生就能知道;有學而知之,要經過艱苦的磨練,苦其心志,餓其體膚,才能達到誠。有的不必,「全」者就不必。我們差不多都是困而知之,所以我們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要打拚,餓其體膚,才能空乏其身。我們每個人差不多都要經過這個階段,較少有生而知之。

所以不論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及其成功者一也,到最後大家都能成就。所以「偏全之異」,是氣稟有偏全。以生活來看,有的人日子過得很悠閒,我們卻要做個半死,三餐才跟得上人家,一樣吃三餐,但是我們卻要經過這段磨練。

「而其理之至善,未嘗不同」,所修的一樣,都能達到至善之地。

「事物莫不有道」,所有的事情或東西都有道的存在。

「道非無由而強為也」,道是有路讓我們走的。「由」就是路。

「莫不各有當行之理」,沒有行不了的理。

「至當不易,若道路然」,適合我們走的道是永遠不變的,與道路一樣。

1.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孟子‧告子下》

「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此道與大路一樣,大家會不知道嗎?

「人病不求耳」,人最大的缺點就是不研究、不思考、不學習。在《孟子‧告子下》中說到:曹交說想去見鄒國君主借住在館舍中幾天,以留在孟子門下受業。孟子認為這樣哪學得會?人想拜師學藝求得秘方,即使求到了又有何作用?若沒去學、沒去行、沒去做,給你一本書會有效嗎?

古早老前人講,你們來研究道理,不要只背個書包來,回去後就把書包放下,過一個禮拜又背起那個書包來,這只是例行公事。都不看裡面的東西,背個書包只是好看而已。

老前人為什麼會這麼講?因為上課一問三不知啊!老前人會問大家:「上回所講的是什麼?」若這樣問,還有會的人願意站起來回答,若直接叫某某人起來回答,有時就麻煩了,因為可能叫到的人回答不出來!老前人以前是這麼教人。現在我們有沒有這樣?沒有。我們現在都在保護傘裡面,會想不能這樣做,不然下次上課就會少了一位學長。有時看利弊,這個地方對不對,古早講「教不嚴,師之惰」,他們有他們的道理。所以我們修道,現在因為是民主時代的潮流,自己要自愛,今天講的道理就是自己要自省自己,自己一定要很嚴格要求自己,而要求別人則不能太嚴格。律己要嚴,待人要寬,這是千真萬確的道理。

「子歸而求之,有餘師」,你回去後,每日去研究,你就會懂得很多道理,不一定要拜師,因為所有的經典都是你的老師,千經萬典都是我們的老師。

2.孟子謂高子曰:「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孟子‧盡心下》

高子是齊國人。高子不像我們研究這種道理,他只想學術流動靜,學看得到的東西。所以他要來與孟子學習,孟子就告訴他這篇道理。

「山徑之蹊閒,介然用之而成路」,山上小路或平地的小徑,為何只能一人走而已,如同田間小路無法走成大路?有路跡的路,常走就能走出一條路;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古道,是古時很多人走、很熱鬧的路。

「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但若一段時間不去走,蘆葦草又長得茂盛,連路都不見了。意思就是要勤學。

「今茅塞子之心矣」,因為你不走正路,不學正經的性理心法,所以會被茂盛的蘆葦草給遮擋,而找不到你要走的路。這是在警戒他的道理。所以物有終始,有頭有尾,中間一樣要繼續走,要有始有終。

在《孔子家語‧本命解第26》有句道理:「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化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這是袁前人古早講過的道理。

「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人的生命根源,我們知道性是從先天來的;有性才有生命,性命雙修就是借假修真,都是與身有關係,缺一不可,有性無命也無法修道。

「化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象形就是指看得到的形象、形體,人的形體或萬物的形體,這是陰陽的造化,有形象叫做生,化窮數盡叫做死。

「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所以生命就是本性的開始,亦就是人落在後天,生命的誕生;死,就是生命的一個結束。所以有始則有終,有生命的東西都有數,世間沒有長生不死的,有生必有死,所以生命的意義就在此。

這句道理在告訴我們物有終始,一個東西都有它的壽數。在壽數的過程中,生命的存在最主要是有個誠在;若缺少誠,生命就無法再發動、無法再活下去。為什麼?往下接著看後面這句道理。

❷不誠,無物:物者指人事也。物以誠而成,即性在則存,性去則亡之意也。為仁義禮智而不誠,則無仁義禮智,是亦無物也。

「物以誠而成,即性在則存,性去則亡之意也」,萬物都是有誠,才能成就為萬物。本性若在,則能存,因為本性裡面有誠;性去則亡,也是同樣的意思,在《六祖壇經》有讀過這個道理。

「為仁義禮智而不誠,則無仁義禮智,是亦無物也」,仁義禮智裡面若沒有誠,則沒有仁義禮智,這就是無物。人若沒有誠,就沒有辦法成為一個有品德的人,無法成為一個完美、完整的人。同理的引喻有很多。

❸誠之為貴:誠之以真實無妄之心,而全天地萬物之理,徹始徹終,責重人功,無一毫之虛偽,以誠之為貴也。

「誠之以真實無妄之心,而全天地萬物之理,徹始徹終,責重人功」,誠是真實無妄之心,其按照天地萬物之理,保全沒有遺失。所以能徹始徹終,責重人功,這是人的功夫。我們讀過物理學就知道什麼是功,功就是出多少力,能做多少工作,亦即能率(ㄌㄩˋ)(功率)。發多少能力,能做多少功,好比算馬達的馬力,也就是算功(率)。

「責重人功」,人就是有這個功能,人有誠,這個功能就能發出來,有誠能力就能提高。

「無一毫之虛偽,以誠之為貴也」,人最怕是虛偽,後學時常講,人有三種:君子、小人、偽君子。一般人都講小人是壞人,其實小人不是壞人,小人是普通人,他好像明理又好像不明理。而偽君子才是最可怕的,小人是人人都知道的,所以就有局限了;而偽君子是看不出來,虛偽就是偽君子,做表面的就是偽君子。所以我們修道千萬不可以做表面,最重要是真心實修,相信每個人都做得到。

偽君子是很聰明的人,怎樣是聰明的人?世界科學文明是誰發明的?大家都會講是聰明的人。但其實懶惰的人就是最聰明的人!好比人要舂米,他認為用水舂就可以了,他會想出很多的辦法,發明很多的東西出來,所以是不是最聰明的人?

修道要有品德,然而人都有惰性,道場也有這種人,要他做事,他卻認為:「這是眾人的事,一定要我做嗎?」這就是惰性,無法屈就、低下。他認為:「我是有牌的,你們是沒有牌的。」假使有這樣的想法也是道場的一種損失;若有這種人,我們一定要給予引導。因為聰明的人才有這個缺點,憨憨的人就不會有這種缺點。這就是「無一毫虛偽,以誠之為貴也」,實實在在的最好。

第二節 天地萬物,莫不有終亦莫不有始,其始也必有所以終。夫主宰乎物之終始者理也。而其所以體之者人也。天既以實理賦之天地人物,若心一有不實,則流於虛偽狂蕩,妄念雜生,則不孝不悌,不仁不義,貌雖存而理實亡。豈非無物乎!是故君子必行擇善之功,使妄念不得混於真,須用固執之力,使真念不少參以妄。而推至於全天地萬物之理以誠之為貴也。

「天地萬物,莫不有終亦莫不有始,其始也必有所以終。夫主宰乎物之終始者理也。而其所以體之者人也」,天地萬物都有其結束及開始,有開始就有結束,這是有極限的。何時開始、何時結束是有定理的。人能活到何時?若能活到120歲,這麼長的時間,老還是老,無法返老還童,這是個定理。

「天既以實理賦之天地人物」,天既以實理給予天地人物,只有人才能去做;天給我們的是這麼方便、這麼周全、這麼實用的東西,我們則應實踐力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來盡我們的性,推行成人成己之事,不能只獨善其身,不能只修好自己,還要成人,我們入道門最主要是度人成全,要了解這是做人的本分。

「若心一有不實,則流於虛偽狂蕩,妄念雜生,則不孝不悌,不仁不義,貌雖存而理實亡。豈非無物乎!」若心一有不實,這就麻煩了!則流於虛偽狂蕩,妄念雜生,就會做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的事情;如有誠,就不會做出這些不合理的事情。看似人模人樣,但品德道行都不見了,這就是「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必行擇善之功,使妄念不得混於真,須用固執之力,使真念不少參以妄。而推至於全天地萬物之理以誠之為貴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就是要擇善固執,因為我們的妄念會很快就生起,從天仙狀元邱長春真人之修道歷程就可以了解。擇善接下來要固執、要防守,使我們的心念沒有妄念的成分在,就能保全天地萬物之理,誠的尊貴就在這個地方。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