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1日 星期一

中庸講記㊶

中庸講記㊶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

❼溫故:重習涵泳也。故者德性舊有之知也。

「涵泳」,是指抽象的,如仁義道德,這些都是很抽象的;一般講要行仁義行道德,你們大家知道怎麼做嗎?不是很清楚。這是很抽象的名詞。但是還是要在抽象的名詞打基礎,古早我們在看卡通〈科學小飛俠〉,人有翅膀,能飛天潛地,大家就講這是他精神錯亂時所寫出來的,世間哪有這種事?看看經過幾十年後,飛天潛地在現今卻是很簡單的事。

更早以前的《封神榜》,人家就講:「那是小說你不知道嗎?不要講那種道理。」其實《封神榜》所講的現在都實現了,這要如何解釋?所以聖人是預言家,知道未來會走什麼路線,為什麼?就是以推理,以理氣、理路來推。有人想要飛,就會有人發明,從試著做滑翔機,然後一直改進,就演變成現在的飛機,這都能追求其本源。

「故者德性舊有之知也」,溫故,我們以前照書本讀,現在再翻出來看看,想想是不是真的?講的是小說?還是真理?這是舊有的。

❽知新:是求知之意。新者未知之道理。

「未知之道理」,佛留經卷度眾生,佛祖寫的道理,以前的人有研究,看得津津樂道,我們卻認為那是老人在看的,與我們年輕人有什麼關係?現在想想,有一天我們也會老,老了要歸到哪裡?所以我們要思考、要溫故知新。

❾敦厚:敦者敦篤也。厚者德性原有之能也。

敦者,老實忠厚;厚者,德性原有之能也。

清朝吳敬梓寫《儒林外史》時,有篇故事是:有個殺豬的人,賺了大錢,後來又當官,女婿是一個很忠厚的人。他告訴他女婿:「你現在是我的女婿,也是相公,與一般人身分不同,怎可與那些做工的、挑糞的打招呼?這樣會讓我感到很漏氣、很沒面子,你真是爛忠厚!」這是個典故,吳敬梓是位很不簡單的學者,這是他在反譏社會。

忠厚本應是最好的,大家卻用這句「爛忠厚」罵人,這哪是忠厚而是憨人。李宗吾寫《黑厚學》,反譏整個時代的暴發戶他們的型態。所以忠厚是做人的根本、是我們本來的道德,怎被講成爛忠厚,他就是在反譏這個事情。

❿崇禮:崇者積累也。禮者天理之節文也。故《禮記‧曲禮上》有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

「崇者積累也」,積累也就是累積之意;崇者,要不斷累績,就是悠久無疆,不是一日就能做成的。

「禮者天理之節文也」,禮是天理的節制、文采。

「故《禮記‧曲禮上》有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大家一直在講道德仁義這些抽象的涵泳之言,但若沒有禮,是無法顯露出做人的仁義;禮是行為的規範而已,不能太刻板。所以孔子才會刪詩書、訂禮樂,道理在此。

「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古時都以身教、言教在教育人,假如沒有禮,教的方法就不完備,所以佛規禮節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課程。

《中庸》第二十七章之四: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讀懂經句

❶不驕:無矜肆之意也。

無輕視之意,無自誇、無自負、無放肆、無懼。

❷不倍:倍與背同。

倍是違背的意思;為下的人不能違背這些道理。

❸言足以興:治則足興,在位以行其道。

天下太平是治足以興,能讓我們講話時,我們就要努力地講;現在就是治的時候,讓我們可以講話,講話還有人要聽、還有效的時候;讓在位的人,每人都能各盡其位,依道而行。

❹默足以容:亂則足容,待時以養其晦。

假使亂的時候,就要容忍、要等待時候,韜光養晦,深藏不露,以待時機;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人若有深明事理之智慧,得以保全其身。

很多人覺得明哲保身是很消極的,其實不是,孔子是聖之時者也。人對於事與理要很清楚,要有智慧分別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這很要緊。

講到這裡,後學想到清初三帝(康熙、雍正、乾隆)裡的康熙,這些人很了不起,康熙知道自己會失敗,因為太年輕就當皇帝,大部份都是孝莊皇后,也就是康熙的阿嬤在幫助,她是很了不起的皇后,是順治的母親。她一直教育康熙,到後來,她認為諸侯太多,又生太多孩子,一大群人在亂;康熙很後悔,再這樣下去朝代會滅亡,要選誰當皇帝?應該是八阿哥較能幹,他想想又一直觀察,發覺這人「只學其行,未學其神」,只學我的行為,未學我的治國精神。

我們修道也是不能這樣,好比老前人的風範,我們只學其外表,沒學其精神,又有什麼作用?身為一位大人物,外表一定要很安穩、要制衡。康熙後來想想也只有雍正才能治國,若沒有雍正,乾隆就無法遊江南、無法有良好的政績。所以我們研究道理,要學其精神,不能只依文字表面解釋。

此章言自明誠之事,重在君子身上。詳言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之凝道工夫。尤其上律下襲,無時不中。不驕不倍,行之時中也。其言其默,言之時中也。達則為堯舜,窮則為孔孟。此可見順理而行,已到至處。所謂先天弗違,後天奉時者,所以如此之謂與!

常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有生命在,就還能奮鬥。而社會的人告訴我們:「孔子是殺身成仁,孟子是捨生取義,與其道理又是相違背的?」怎會與老師違背、與道統中的祖師違背?而為何這裡又講明哲保身?我們要以深明事理的智慧做判斷,因時因地不一樣,所以孔子才是聖之時者也,原因在此。

這篇都在講自明誠之事,君子要如何知?如何行?就是要學,要學道凝聚一點的工夫。天地讓我們看到因地因時不一樣,《中庸》第30章會講到「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這要學,因為其無時不中,它會節制得剛剛好,不增不減。

人若不驕傲、不做違背的事情,都在合於中的規範裡面去行,知道什麼時候要講什麼話;人若在通達時,就要學堯舜的孝心與謙虛,天下之尊天下養,奉待父母,我們要學這點工夫。

窮的時候則要學孔子、孟子。孔子、孟子因地因時因人,天時地利都沒有他們發揮的餘地,當時傳道的苦心與我們現在實是天淵之別。

由此可見,依這個理而行,是剛好合乎中庸之道,也沒有違背先天,而後天也剛好順應那個時代,做應該做的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