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中庸講記之一(上)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編按:本系列中庸講記是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於先天道院所講述,為黃領導點傳師整理昔日聽老前人講課時所抄錄的筆記及講解的重點,並研讀補充資料,再加上個人的體悟所分享的內容,經後學們聽打之後,將分期陸續刊登於〈基礎雜誌〉,以饗讀者。

大家聽道理、講道理都很久了,常講到「存天理、去人慾」,或是「去脾氣、改毛病」,咱捫心自問:數十年來修道,到底改了多少脾氣、毛病?相信效果還是相當有限的,到底問題是出在那裡呢?這幾十年來,後學感受很深,《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頌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我們大部份的時間,所有道務運作或個人內聖工夫的行為修持,大都只是在修福;對於內聖 的工夫──「心中三惡元來造」有減少嗎?可能減少得很有限,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們與古早前輩們的修辦道方式差異相當大,將修福當作修道,其實只是掛名修道,所以我們要將這個原因,做深深的自我反省。


我們今天為什麼要研究《中庸》?就是有其一定的原因,現在我們又要以什麼樣的心,來體會《中庸》這孔門心法呢?這也是修辦道的真工夫所在。

後學看了很多本有關於《中庸》的註解,但是要研究經典之前一定要先看原文,因為原文是最沒有爭議性的,所以我們要多背誦經文。註解會因為人有私心偏見,在解釋經文之義時,難免失去道味;古云:「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點」,道的尊貴就是在這裡,經過明師一指之後我們開竅了,所以我們看到經文時,即知這是在講先天、講自性;相信各位講師在道場修辦道一定都能體會到,自性起用時,這道理要怎麼融會貫通,正所謂:「一理通,萬理徹」,這就是自性的流露,即率性而行。

「中庸」二字的解釋很多,《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周易.坤卦.文言》:「君子黃中通理」,《尚書.虞書.大禹謨》:「允執厥中」,都是在談中;而後學要講的「中」,是袁前人在講《道德經.守中章第5》:「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守中才是中,袁前人的《道德經講義》有註解:「千言萬語,總括一句,不可稍微偏差。」這就是「中」。而「不偏之謂中」或「黃中通理」......等等所講的中,都是在數的裡面,中若在數的裡面,問題就大了。所謂:兩邊即離,中亦不立(註1)。中是無形的中,不是中間的中。

「庸」字,袁前人說:「守常」,守常即不易,守常即是要守常道,常而不變,亦即真理。這真理很深嗎?不深。為何真理不變?比如我們肚子餓了就要吃飯,這就是真理,沒吃,餓了就無法解決;人累了就需要休息,王陽明夫子有句詩:「饑來喫飯倦來眠」,累了就要休息,是不是真理?冷了要穿衣服,熱了要脫衣服,是不是真理?這是屬於物質方面,以體而言的真理;大家會認為這些道理都懂,那還需要講?其實大家有沒有回想?這是大自然不變的定律。

講到精神面,守常就是守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是先天解,先天是仁、義、禮、智,若動即為後天的惻隱之心(註2)。

▲《道脈圖解》先天無極理圖解。

孟子解釋:當我們看到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孩走到井邊時,怕這小孩會跌倒,看到的人無形中都會想要照顧他,這個心就是惻隱之心。想救小孩,不是因為想得到小孩父母的感謝:「幸好有你,不然我的小孩就跌進井裡。」也不是要鄰居稱讚自己是好人,也不是怕若沒去救那小孩,就會受人指責心地狠,這是出自天性。而社會的處事之道是否也有這麼做?若有,就是守常。修道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行為裡顯露出來,《中庸》就是要告訴我們這些道理,「中」與「庸」是很平常的道理。雖然這麼講,但《中庸》是淺或深?《中庸》是很深的道理,深是因為被註解的深,其實所講的都很淺顯,是日常生活,每個人的天性都是上天所賦予的。

所以這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從本性、道,包括教化一系列是《中庸》最重要的三句話,這三句話可以用一段道理來講,《莊子.內篇.大宗師》:「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不相勝即無對待、無互相對立,修道一定要建立這個觀念。

不相勝就是無互相對立,亦即一元論,講述三寶時,都會講到人是由肉體與本性組合,這是二分法,本性是本性,人是人。一元論即為我們是天,天是我們,我們即是真人,是不生不滅的,這是靈性的展現。《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最主要在說明,你就是真人,天與人是不可能分開的,是一體的;了解這個道理,接下來再講「天命之謂性」才能融會貫通。這是讓我們感受很大的,我就是天,天就是我,對於人有否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如能融會貫通,這些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今天要研究《中庸》,每個人都要脫胎換骨,整個理念不可偏差。

道場上所謂的「師」,有點傳師、講師、引保師。今天在座各位都是「師」,很不簡單,我們度人是引保師,講道理是講師,代表濟公活佛點道是點傳師,都是「師」。俗話說:「師父是拚工夫。」我現在是什麼師?人家要你修理電燈,你卻叫學徒來修理,人家就認為你是漚師(台語,意指工夫不到家的師傅),漚師就很漏氣。不管我們被稱為什麼師,人家要你解決問題,你卻不會,還要請別人來解決,那你是什麼師?師父是拚道行,道行不是要你修理東西,而是你本身有以身作則否?有知行合一否?這都是道行的真工夫,我們今天修道就是要往這方面提升;我們想要提升道行,講道理要有道味,若本身沒有做到,怎會有道味?道味是要讓所有人感受得到,感受到今天與某人在一起學到很多東西。那要怎麼學?當然是拚工夫才能學到,今天要研究《中庸》裡面很多的道理,我們要一步一步地體會。


註 1:《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註 2:可參閱《道脈圖解》先天無極理圖解,「......古今中外人物之性無不由斯而降,仁、義、禮、智,寓乎其中,靜也;惻隱、辭讓、羞惡、是非,應乎其外,動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