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學院心得集錦(中)

學院心得集錦(中)

◎ 忠恕學院竹南分部初級部二年級提供


專題:〈愿懺文〉的啟示
劉侑明講師講述

※陳佩玲

上課之前對於〈愿懺文〉內容與意思其實並不瞭解,只有參與禮節演練時,耳聽學長所唸,至於全文為何?總聽不清、記不明。今由劉講師一一解釋道明,不僅得解其惑,更讓後學認識全文真義。

劉講師說:〈愿懺文〉是一輩子的功課。每天我們雙眼一睜,總有無數起心動念由腦中而生,若無法守住道(正知正見),這些念頭皆將引發無明造作,而成為罪與業;要能時時刻刻覺察,加以躬身自省,才能從念頭處就予以斷除,而不讓其發生;如此更勝於順心隨念,做了之後才思悔其過。

故人要有愿,愿是對自己的期許,不隨外在境遇而變,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為此而生的力量,能讓人堅定方向,不因困境而退轉,在順境中不放縱,遇逆境時不放棄,每日早晚的燒香禮練習中,藉以提醒自己。

期愿自己:時刻觀身過錯,依道奉行,善自護念自己的道心;秉持戒慎恐懼的恭敬心,日日勤修辦,時時勤拂拭,懺悔改過,除去脾氣,改掉毛病,在修道的路上精進不懈、永不退轉。

專題:佛堂的尊貴及擺設意義
曹萬國講師講述

※袁宗枚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自性佛堂,五感不可得知,唯有心意可悟。如同《了凡四訓.立命之學》中提到六祖惠能大師所言:「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後學課後的體悟,外在佛堂皆是心中佛堂的延伸,是將內心的自性光芒,讓芸芸原佛子,用五感感覺、理解、認同、感化、求真的一個殊勝地點。更是讓道親們一同產生共鳴、堅信、尊敬之心的空間。至於佛桌上的擺設之意義,對後學來說,有些艱澀難懂,還需不斷精進。

※陳佩玲

課堂初始,講師即言「佛堂」是天命明師傳授三寶的聖地,藉由外在搭建的有形處所,使人浸沐其中,有莊嚴肅穆之感,而得清淨智慧之心,來協助提升內在無形的自性佛堂。

透過佛堂的擺設,將「道」中無形心法一一具象顯現,從佛桌、供桌、拜墊,至點燈、獻茶、供果,皆是「理」。當我們身體力行去參拜、行禮,自能藉其中的規範,來收束雜念、降伏煩惱妄想,而回歸本性,去除本無。修道三不離:「不離佛堂、不離經典、不離善知識」,安設佛堂,禮敬仙佛,乃不離佛堂的一種表現。  

佛堂的尊貴,在讓人習得經典、明白道理,進而將真知真學,實踐於日常諸行中,使知行合一,而不疏忘。常至佛堂學習,能讓自己多吸收道理,識清生命中的迷惘、虛妄,堅定修道、不退轉,讓心轉境,而非因境轉心。 

▲  歡喜學習初級部課程,收穫滿滿。

專題:惠能大師修道風範
王貞友講師講述

※陳佩玲

《六祖壇經》開宗明義即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與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證道時所說的道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華嚴經》可互相印證。

人人皆具佛性,但能明其心、識其性者甚少。眾生常因心性不堅,不能自我鞭策,故修道是磨出來、考出來的;經過一番歷煉,能鍛造出對道堅定不移的通透心志。

人是感官動物,容易受「本無」的貪、瞋、痴、愛所障,一日不做則怠,一日不行則漸罔;求道之路如何行、如何修,六祖惠能大師的修道風範為世人樹立了最佳典範。

當我們路上遇到關卡時,依聖人言行,師法前人步伐,安步當車,不改其志,不忘其心,才能跨越難關,不困於其中;日日勤拂拭,安身立命,老實修行。

※枉臺生

感恩講師精闢的解說,讓後學有機會了解惠能大師修道的心路歷程。其中有段重要的內容值得與學長們共同探討,釋迦摩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即云:「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華嚴經》

後學個人解讀,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智慧德相,只是長時間沉浸於世俗之中,妄想與執著伴隨左右;所以後學認為修道的真正意義,在於如何讓內心平靜下來,不受外界干擾,如此也呼應六祖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壇經》

在現今這個花花世界裡,要摒棄妄想、放下執著,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後學認為先以做到無欲無求為目標,因為無欲即不造罪,無求即免妄想,是斷惡修善重要的第一步。小小心得與學長們共勉,祈往正確的修道之路前進!

專題:六祖壇經行由品
陳平常領導點傳師慈悲講述

※袁宗枚

當陳平常領導點傳師講述時帶到《六祖壇經.疑問品》,心有所感:「心平靜,淨土則無所不在。」由境轉心易,由心轉境難,後學突然想起東晉陶潛〈飲酒.其五〉前段:「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是多麼豁達才能實踐的境界啊!

學修以來,後學覺得六根(六識、六塵)是知易行難、最難控制的功課!眼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香,舌之於味,身之於觸,意(腦)之於法。我們稱六根為六賊,是因為眾生執於有而惑於無(空),人類處在這個群體共存的社會中,互相地計較、分別,形成了善惡、對待。

「放下」之所以難,來自於「欲」的心念給予的忙盲茫,產生了分別心、嫉妒、厭惡、憎恨、貪婪。而這些都要由內往外去「覺察」,甚或由外往內地「省察」,需內聖外王工夫齊下……,相信持續參與佛堂的課程,與有緣善知識一起學習,終會達到「清靜」的法門 。

專題:盡人道達天道
劉昱宏講師講述

※袁宗枚

盡人道者,修身齊家,孝敬父母,和睦鄉里,實踐仁愛忠信,積極參與佛堂服務。

達天道者,修煉心性,敬天愛人,遵循自然法則,修身養性,參悟天地萬物之理,達到身心和諧,心靈提升,回歸本源。

故做人須守本分,修道須付真誠,持之以恆,自然合一,方能通達天道。

專題:靈山會上一朵花
鍾芝柔講師講述

※袁宗枚

Just do it ! 是後學的總結。

有一種說法,當你遇到任何抉擇時,則會生成另一個抉擇的平行宇宙,而世人出生皆不同、體悟不同,故需要不同的經典與教義,來引導邁向正確的道路。後學有個很強烈的感悟,不同的經典與法語,其實皆為「序」;而「悟」後的行動與堅持,才是證大道。故行與不行,則在個人(以心會心)。

前進(提攜假我,助道行道;守住真我,含藏方寸)或停滯遠望,都是選擇,期望與各位學長一同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