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上期連結:中庸講記之十九(一)、中庸講記之十九(二)、中庸講記之十九(三)
(接上期)
《中庸》第二十章之二(四):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讀懂經句
❶知斯三者:指上節三近而言。
❷修身治人:相通之詞也,蓋身之理,即人之理。以德行道,由近及遠而已。
「相通之詞也」,修身與治人是相同的通稱,能修身就能治人。
「蓋身之理,即人之理」,人之理即千萬人之理,能治一個人就能治一萬個人。「治」,可說是管理的意思,也可說是度人,能度一個人,就能度很多人;人的理氣都一樣,由近而遠而已。
「以德行道,由近及遠而已」,有德就能發出理,以此行道,由近而遠,從自身做起,一個人度二個人,二個人度四個人,以此類推。
第九節 此節結上修身之意,起下九經之端。則智以知道,仁以體道,勇以強道,自能以達德行達道,而知所以修身矣。然人同此身,身同此理,人己無異,稟賦相同,則治人智無不明,仁無不當,勇無不服矣。由是觀之,知所以修身,非人存乎?知所以治天下國家,非政舉乎?
「此節結上修身之意,起下九經之端」,這節講修身,接下來要講治國有九經;九經也是由修身開始。
「則智以知道,仁以體道」,智是要讓我們知道有道、知道有仁;仁與道同體,就是體道,明體達用。
「勇以強道,自能以達德行達道,而知所以修身矣」,勇就是要人能強行不息來推動道,這些都是要有工夫才能行達道,沒有達德的工夫就無法行大道,這都是修身的工夫。
「然人同此身,身同此理,人己無異,稟賦相同,則治人智無不明,仁無不當,勇無不服矣」,然而人同此身,身同此理,人們與自己都是相同的;賦性,即上天所賦予的本性,每個人都相同;因此無論度人或管理人,都要以智仁勇,若能循此三達德,則治人無不明,仁無不當,勇無不服,人人都會跟著我們這樣依循。
「由是觀之,知所以修身,非人存乎?知所以治天下國家,非政舉乎?」從這個道理來講,知所以修身,這都是人存;也就是文王、武王所留下來的,不是政績,而是德行、風範、精神,這都是人存,我們透過這些風範、精神,就知道如何修身、治人,這些都是政舉,自度才能去度人。
依經演譯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公孫丑下》
此句的意涵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得到正道、循著正道而行(正道我們可以將之引用為五達道),則所有包括天、人都會來幫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若失道,則得不到幫助;若失道到極點時,甚至會連親近的人都背叛你。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多助的極點,則會連天下所有的人都來順從,親戚也會來順從,親戚也是天下人的一份子。
「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君子是沒有必要和人相互殘殺的,所謂「仁者無敵」,仁德之人就沒有敵人;沒有敵人,就沒有戰爭;即使有戰爭也會勝利,因為天下人都順服於你,自能不戰而勝。
2.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道德經‧江海章第六十六》
所以身為領導的帶動者,不管是點傳師或講師,說話時身口要一致,心要謙下,講話也要謙下,才能領導人;必須先做道親的表率、標竿,必須要將自身利益放在所有人的後面,這樣才能做別人的標竿、表率及風範,也才能領導人。這是引用老子的話來解釋三達德、五達道。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