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中庸講記㉝

中庸講記㉝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相關連結:中庸講記㉜

讀懂經句

❻高明:高者巍聳軒發,如巍乎成功是也。明者光輝宣著,如煥乎文章是也。

「高者巍聳軒發」,人在天地之間,天有多高?天的高是無法衡量的。我們看三山五嶽很高聳,聳就像是高山般直立,聳立如喜馬拉雅山、台灣玉山那麼高,它們也不會頂到天,代表天很高的意思。以前聖人沒有飛機可坐,假若我們現在坐在飛機上,以三萬多英尺高度看天,與站在地上看到的天是一樣高的,天的高是無限量的。古聖人無法像我們能以在飛機上的高度看天,只能以現有所看到的山來比喻,說明最高的山也不會頂到天,藉此比喻來作測量,所謂「巍乎成功」是也。

「如巍乎成功是也」,此句出自《論語‧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巍巍乎」,是很崇高的意思。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堯帝是根據天的大在做事情,堯帝是以天作為修道、治理國家的準則。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蕩蕩乎」是指光明。堯帝治理國家,要讓人了解及感受天德並能遵行天道、天德。「民無能名焉」,所有的老百姓都很感恩,不知要以什麼名詞來稱呼、稱讚他。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大家想成功是什麼意思?因為堯帝有崇高的德行而成就了他的功德,成是成就,功是功德。後學常鼓勵大家要背經典,才能運用自如地活用聖賢在經典中留下的哲理、智慧與比喻。

「明者光輝宣著,如煥乎文章是也」,「煥乎,其有文章」,煥然一新,讓人感受到他的文采。文采從何而出?包括禮樂、包括五音等天籟之音,讓我們感受到人間的另一種境界。章為彰顯、顯露、展現的意思,讓人感受他展現出來的文采。

為何能展現出他的光采?因為「明者光輝宣著」,大家想若是沒有陽光,則天地將會是一片黑暗;我們若去過北極圈就知道,因永夜、永晝因素,有半年的時間,沒有分白天、夜晚;在永夜時,整天都是暗暗的情形下,一樣用電燈照射在工作;另外半年永晝,整天都是亮的,要以布簾遮住窗戶來表示晚上了,好讓身體得以休養,所以人為在造作是相當麻煩的,所以講「中華難生」是確實的;因為有光明,讓我們每件事情都看得一清二楚,這就是「高明」。

❼載物:廣博深厚,含弘大量,承載之象,所以載物也。

後學這邊是再補充的。厚與薄兩字等等會再解釋。何以能載物?因為「廣博深厚,含弘大量,承載之象」,象已經顯露出來了,所以能夠載物也,這部分等下會詳細解釋。

❽覆物:高大光明,照徹四方,怙冒之象,所以覆物也。

「高大光明,照徹四方,怙冒之象」,因為天的高大,並有光亮能照徹四方,有這怙冒之象,所以覆物也。「冒」字並非冒犯的意思,而是如《易經‧繫辭上》第11章云:「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意思是:《易經》到底是什麼呢?也就是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此而已!

「冒」是覆、蓋的意思。也就是指天下所有的東西都涵蓋在《易經》裡面。何謂「開物」?開物為物理世界,包括天文、地理、人文,所有的都涵蓋在《易經》裡面。

何謂「成務」?成務是事理,即做事情。為什麼大家對讀《易經》那麼有興趣?原因在於遇到事情時,能知道要如何辦理。

其實孔子的「繫辭」是在講理,文王的「卦辭」也是在講理,大家學著學著竟變成去學法、去學數了,這是最大的一個錯誤。因為數會變,理不會變。「易」有變的意思,是會變化的。

「冒」為蓋。現代人有句話在形容一個人講話令人聽了會感覺有疑問:「這是真的嗎?」會叫他:「你不要亂蓋喔!」就是這個「蓋」字。蓋就是指對於不懂的事情講得很齊備,好像什麼都懂,像這樣很會蓋的人被稱為「蓋仙」,就是用這個「蓋」字,這樣的說法算是雜理。

我們現在講的「冒」是真理。「怙冒之象」的「怙」是依靠,如同天若沒有一個蓋子將我們蓋住,我們便無法存活,為什麼?因為沒有氣了;因為天地間都需要有元氣,天要天的元氣、地要地的元氣、人也需要元氣,都是氣;氣一旦流失了,生命就無法存在。這都是息息相關的,一個人能活在世間,為何要感恩?原因即在此。

❾成物:悠遠久長,遂生復性,輔成之象,所以成物也。

成物是「悠遠久長」。成物不是生了就好,而是要生生不息、生生不已,成就萬象。

《昔時賢文》云:「枯木逢春猶再發,人無兩度再少年」,枯木乾了,旁邊又長出新苗;「人無兩度再少年」這句是較悲觀的,其實人若能在輪迴中好好做個平常人,還有輪迴再來當人、再次少年的機會,其實這是指體的部分,不是講本性,本性是永遠年輕的,不分老少。

前面所講的是「不息則久,久則徵」,接下來解釋「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❿博厚,所以載物也:不博則患其遺,不厚則憂其墜,今以至誠之道思之,博則物自蘊於中,厚則物自附於上,雖無載物之形,而實有載物之意也。

「不博則患其遺」,假如東西是小小的、不寬闊,可能很多地方會被遺漏掉、會照顧得不周到,所以要寬闊。

「不厚則憂其墜」,東西的承重力是一定的,若像木板薄薄的,一放上太重的東西就會破掉,所以必須要夠厚。這是形容天地,指天地的事情。

「今以至誠之道思之」,今天若以至誠的道理來思考。

「博則物自蘊於中,厚則物自附於上」,為何今天我們人裝載不了五常之德?裝載不住的原因就是容納之量不夠廣闊、不夠廣博,所以仁、義、禮、智都裝不住。「物」包括很多東西,如天地也是物;現在講的「物」最主要是指五常之德。我們若是廣博的話,則五常之德自能蘊藏在我們身體裡面;厚才能承載住,也能浮現、顯露出來,這是以天地的廣、博、深、厚來引證「誠」也是要如此才可以。

「雖無載物之形」,大家是否思考過仁義禮智我們要如何裝得下?因為它是無形無狀的,所以大家無法思考。因為仁義禮智沒有形狀,我們所講的道理是無形的,是我們以推理研究而發現我們身上有它的存在。

「而實有載物之意也」,實則它是存在的,所以有的人那麼慈悲、那麼有奉獻的心,是因為裡面本來就有裝這些東西;有的人是普通慈悲,有的人是連慈悲都沒有,這是因為沒依天地的道理在做,這就與博厚有直接的關係。

⓫高明,所以覆物也:不高則不能肩物之上,不明則不克照物之中。今以至誠之道思之,高則無一物不冒,明則無一物弗燭,雖無覆物之形,而實有覆物之意也。

「不高則不能肩物之上」,山那麼高,我們看喜馬拉雅山、包括台灣玉山和所有世界級的高山,都很高;假使天沒那麼高,就無法讓山這麼高,因為有個極限;由於天是無限的,你要多高就能給你多高。這表示我們做得再多、奉獻得再大、犧牲給眾生再多都不夠,都不會頂到,所以不必煩惱自己功德會做得太多,再多都裝得下,這是因為「高明」。

「不明則不克照物之中」,不明則是非分不清,若茫茫渺渺、懵懵懂懂時,怎會知道事理?連個東西的形狀都不知長什麼樣子。如盲人摸象般一下講這、一下講那,無法讓你了解事理、物理的絕妙。

「今以至誠之道思之」,我們現在以至誠的道理來講。

「高則無一物不冒」,我們即使在高處,仍無一樣東西不被天覆蓋住;我們需要天的保護,天是天地間所有萬物的一個保護傘;我們現在所講的天是有形的、看得到的,尚未講到上天。所看得到的天地,因為天的高廣,所以什麼東西都能覆蓋住。

「明則無一物弗燭」,「燭」,名詞為蠟燭之意,這裡做動詞用,為照的意思;「弗燭」是無一不被照到。

「雖無覆物之形,而實有覆物之意也」,我們形容天有蓋子,如同古早的雞籠,是有個框的形體蓋住;地球是圓的,走到哪,都沒有天邊,也沒有海角。「覆物之形」是涵蓋著整個宇宙,雖然我們看不到有個形體在蓋著我們,但是實在有覆物之意。

⓬悠久,所以成物也:不悠則有以迫其生,不久則有以促其性。今以至誠之道思之,悠徐及物以全其性,久恆及物以適其天。雖無成物之形,而實有成物之意也。至誠之及於物如是,此聖人之德之盛,其功用豈不與天地相同乎。

「悠」是寬舒不急迫。悠很重要,我們為什麼那麼地苦口婆心?一年新道親法會那麼多、壇辦班法會那麼多,全是班要做什麼?這就是悠。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慢慢讓我們的德性能夠提昇,若沒有這樣又會如何呢?很快就「三日無餾,爬上樹」(台語,喻幾天不複習就會忘記所學),我們若沒有班次、沒有複習的環境,假設宣佈今年休假一年,明年大家來時就精神鬆懈了、就不一樣了。不一樣就很危險了,因為生命是有限的,道場前輩者都是分秒必爭的,為什麼?像袁前人90歲了(講課時),還告訴我們:「別的我不會做,若要去講道理不要漏了我。」為什麼?不讓分秒流失。以他有限的生命奉獻給所有的眾生,所以我們要知道悠久是很長久的。

「不悠則有以迫其生」,修道不是一日就能成道,所謂「吃無三把刈菜(蕹菜),就欲上西天」(台語,喻沒下多少工夫,就想要一步登天),這是不可能的事,修道是一步一腳印,修道讓我們也都不必去煩惱,是寸功不昧的,無絲毫虛假。我們的身形會慢慢顯露出改變的氣質,自己一定會感覺得出來;若沒有真誠修道,而只是去參加訓練班什麼的,這都不是發自於內心,只是外表而已,外表就僅是行禮如儀,與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用什麼禮儀對待,只有這樣。但我們不是,我們都是發自於內心;若沒有發自於內心,就是造作,這樣是永遠學不會的,不要因為是修道才這樣做,一定要很自然的,一步一步地學沒關係。所謂「百年樹人」,百年才能樹人,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不久則有以促其性」,若沒有用很久的時間,想要恢復本來的真性、恢復原本五常之德是很困難的,不是那麼簡單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我們來世間已六萬多年,「習性著骨,銅刀削不掉」(台語,習性根深蒂固,難以改變之意),要如何改變?一輩子再怎樣都改不掉習性,壞脾氣的人永遠都壞脾氣,這是什麼原因?為何已修道了,還是壞脾氣?因為在道場忍著,到外面就又一樣了。想想,修道這樣有效嗎?是無效的。

唯識學講只有修行,而修行是要有一個環境來促成的,一步一步慢慢地改,感受到身為修道人,都是「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大學》,當有眾人在監視我一個人時,動作就不敢隨便了。社會上有很多人知道我們修道、吃素卻還發脾氣,就會告訴我們:「你們吃菜人,這樣對嗎?」他們會監視我們,我們就會不好意思,慢慢地就一點一點改變了,所以需要長久的時間。

「今以至誠之道思之,悠徐及物以全其性」,要一步一步地改、一分一分地改,人從0分到60分是很快的,一入道門就已60分了;但要65分會有些難,要70分較難;要從90分到91分就更難了,就是需要時間來成就我們。

「久恆及物以適其天」,當我們想要與天一樣,要適應天理時,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們為什麼有時間時就要一直修?有生命存在就要一直修?就是要相應天理而來配天。

「雖無成物之形,而實有成物之意也」,我們這樣修道,講起來天地並沒有給我們壓力、道場也沒給我們壓力,但是因為有這個環境,自自然然地,雖沒有形讓我們看,實有成物之意也。

「至誠之及於物如是」,至誠也一樣,至誠推及到物的變化之道理,也是一樣的;物的成長也是這樣,這棵水果樹種下去,幾年後果實才能長成。為什麼現在的醫院比菜市場還熱鬧?因為人吃到很多人工飼料養成的東西,是不是這樣?一隻飼料雞13天就長很大隻了,古早一隻雞孵蛋要29天,差一天都不會孵出小雞,為什麼?自然的。自然的東西與人造的東西有天淵之別,以前野生的東西都有按照規則來;然而我們現在秩序亂了,如此就傷害到我們的身體,這是很明顯的例子。

「此聖人之德之盛,其功用豈不與天地相同乎」,我們看聖人之大德,與天地都一樣。

⓭配:配者合也。聖人與天地同其體,同其用。

前面所說明的「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配」是合,合的意思是聖人與天地同其體、同其用,一定要與天地一樣;要配合天地,所以博厚高明才能悠久。這個配是要一樣的,為何要一樣?因為天地人共一元氣,這是很重要的一句話,大家要記住。因為天的元氣是這樣,地的元氣也是這樣,人的元氣也是這樣。我們講的道家五元(元性、元神、元氣、元情、元精),元氣屬信,隨時都很信實,則氣一定無限量地供給我們。

⓮博厚配地:地之博厚,載物以形,至誠之博厚,載物以神,神與形合而配地。

「地之博厚,載物以形」,老一輩講「三山六海一分田」,古人將地球分為三分山、六分海、一分平地,這些形體我們都看得見,山那麼高,地竟然承載得起;像是北二高的山崩(國道三號崩塌事故),就是地形結構載不動才會滑下來,這是人為破壞了大自然。但我們都看得到喜馬拉雅山、玉山、中央山脈那麼重,地也能承載。

「至誠之博厚,載物以神」,此「神」為元神,是先天的本性,包括先天的道心;我們的道心就是要闊又深才可以,因為本來天地有的,我們也都有。

「神與形合而配地」,道心的心若與地相同,謂之配地。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