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9日 星期一

忠恕學院全真分部中級部聯合法會心得㊤

忠恕學院全真分部中級部聯合法會心得㊤

◎ 全真分部中級部一年級提供

※陳瑩君

鼓起好大的勇氣,後學終於踏上中級部的學習之路,同期的道伴們早已又晉升一級了;但學無止盡,只要肯學,永遠都來得及。對於經典,之前只有感到深奧和遙不可及,但自開班至今,也慢慢有一些些的體悟了,感覺有點熟悉而不再陌生、害怕了,也漸漸能更融入中級部這個班程。

一年一度的法會到來,不再是由幹部和輔導學長們精心安排和規劃、學員只要人到就好;中級部的法會是由一、三年級的幹部和學員們親自安排、規劃,並參與其中,從無到有、從大到小,任何事情都要妥善地溝通、協調,以達到圓滿,感覺自己又長大了一些!慢慢地也能體會到「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偉大,還有前人輩和學長們多年來的辛勤付出,讓以前只會身在福中的我們更能知福、惜福了!

法會的重頭戲─―獻供、燒香,這次由中級部一年級負責,參與執禮的學長們各盡己責,除了幾次的課後演練外,法會前一天還加訓,並將會場先準備就緒。法會當天,每位學長都展現出大將之風,把初級部所學到的禮節發揮得盡善盡美。

▲  誠於中,形於外,莊嚴獻供禮。

還有法會的另一個亮點─―心得發表,每位上台的學長用盡自身所學所能,各個有台風、有口才、展現道念,令坐在台下的後學佩服不已。而陳新興領導點傳師的慈悲開示,也如春風般地再一次沐浴著後學的心靈。

有道真好,有道伴更好,一個都不能少。大家一起向前、一起鼓勵著彼此;不會的,有幹部可詢問、可解答;不對的,有學長們一起承擔、一起改進。大家齊心一起努力,往更好的方向學習、前進。

▲  道伴一起學習,互相提攜、鼓勵。

※陳俊行

西元2023年10月15日,是今年度的中級部聯合法會的日子。法會當天一大早6點多,就看到許多學長已經到了全真道院,執禮的坤道學長忙著準備供果與早獻香事宜。7:20,學員們都準時到齊;7:30,執禮人員請示點傳師後,接下來進行莊嚴的獻供禮與早獻香。一大早就在滿滿的正能量中,揭開法會序幕。接下來大家齊聲唱道歌─―〈一貫道宗旨〉、〈師徒情〉、〈重相逢〉、〈大承擔〉互勉。

陳領導點傳師高齡97歲,仍心繫學員,慈悲蒞臨賜導,以溫故知新與《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期勉大家;讓大家深刻感受到領導點傳師諄諄教誨後學們明理達道的慈心。

▲  珍惜法會殊勝機緣,認真學習。

謝炳煌點傳師提到道、德、愿、望、才,提點學員們修辦道的使命與學習方向─―要有道氣、德性的重要、要發愿承擔、要具有修道人的威德以接引眾生、展現德行才能成就眾生,最後勉勵後學們要勇於承擔聖業。

時間來到何春晴點傳師的專題「經典印證道真」,引言直接破題,以三教經典為大道做印證。點傳師從末法天時緊急講起,此時若不修,萬八難身翻;生命有限,聖業無限,舉《大學》經文:「《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隱含直指自性佛與修持的重要性。接下來以「三陽開泰」說明降道之天機,山西省七聖宮(又名七佛寺)碑文云:「母定三陽度原人,復始羲皇降道源,臨初太公闡聖王,泰來天真辦收圓。」再以「寸田尺宅」說明三寶與天命金線之尊貴;透過成就四法──諸佛護念(請壇),植眾德本(祖德、根基、佛緣),入正定聚(平心靜氣),發菩提心(十條大愿)來成就修行,同時以禪宗六祖的〈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六祖壇經》說明居家修行的方法,與如何將道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

《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就是觀時自己在,也就是自性佛當家作主,達到天人合一境界。點傳師最後以「得聞大道真如示現、得修行辦除塵擾、期末收圓按功定位、人之所是人之所成,信愿行證循序漸進」提醒大家。

楊雅婷講師所講述的專題則是提到「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學者不可不誠,不誠無以為善,無誠無以為君子。說明誠的內涵就是啟發人內心的善性,從個人修養到治國、平天下,皆要以真誠、誠實和誠信作為做人做事的根本。這兩句話有不同的思想層次,「誠則明矣」在於誠心,本性具足的聖哲能透視真理,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反觀「明則誠矣」,就是明白真理後,誠心地去實踐善德,是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的賢者;最後都是了悟真理並誠心向道,回復本性之光。最後楊講師說明「信愿行證」,以信闡述「道真、理真、天命真」,以愿說明「愿不能了,難把鄉還」,以行說明「做中學,學中做」,以證勉勵大家「成佛、成仙、成聖、成賢」。

仙佛勉勵說修道誠心有八種:

一、愚誠:不明真理而妄從,修道妄修。

二、邪誠:心懷忘恩貪佛仙,有事求佛無事放,幻思奇影。

三、巧誠:行表面功,用功妙借花獻佛,奸訐奪他人功。

四、偽誠:暗中有作用,如哭如笑,希圖所有,自私不公,用情不用理。

五、明誠:事理通達,理路清明。

六、達誠:對天對地對人對事無不審慎。

七、大誠:感應人物,無不同成。

八、至誠:參天地之化育,超古今,內無所度之我,外無所度之人,與天地協合。

四正誠與四邪誠,要有智慧之判斷,不可不察。

法會中的分享,學員們各個上台皆表現得落落大方,引經據典、充滿道氣;今天是充滿正能量的一天,感謝 天恩師德。

▲  陳俊行學長分享法會心得。

※陳淑琴

承蒙 天恩師德,由於三師的慈悲成全,後學在全真道院次第漸進學習,時間過得真快,已升到中級部學習經典課程。後學學習分享「大學之道」的心得。《大學》一書,是中華倫理文化的基石。《理數合解‧大學解》:「學之,則大化聖神可從而至;不學,則狂妄鬼禽亦可從而至也。」可見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在。開宗明義即指出曰:「大學之道」,《大學》是初學者進修德行的門徑。

《大學》的主旨: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明德是自立自覺的修己功夫,具體做法是去習性、化秉性,圓滿天性;親民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度眾功夫;止於至善是覺行圓滿的最高境界。如果能體會、了解,則整部《大學》的精髓、三寶心法、性理真傳就能掌握住。為了說明三綱領的意義,經中提到五步功夫─―定、靜、安、慮、得,是知行合一。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引導我們進入大學之道的階梯。

商朝湯王告誡勉勵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作新民即告訴我們要以身作則,自我覺悟,成為日新其明德、了悟本性、心身潔淨的進德修業者。我們學道、修道要從根本出發,才能落實親民的功夫;於當下更重要的是謹守三不離:「不離道場,不離經典,不離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上天自會藉機提醒我們,修正好自己之後,才有機會學習成己成人,將自身本有的道發出光芒照耀他人。

由於科技進步及自我意識高漲,「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氛圍,導致現代社會的倫理道德淪喪;因此,要想彰明我們本自具足的光明德行,需從格物致知開始,也就是減少塵緣物慾,好好修心養性,開發內心的潛能,明瞭自己的心地,才有能力成為入世利生的人。所以《大學》首先啟示我們格物的道理,就是「知本」;知道從根本格心物、格事物起修,漸達到心淨、佛土淨的至善地,也就是「知之至也」。

知止和修道相輔相成,「知止」是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後自有定向。「修道」要有志向、有理想、有目標,認清方向,重立新生。人生路上有甘有苦,修道的歷程也是如此,要有堅強的意志,妄念不萌,外力不搖,在紛擾的外物中,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棄非分之想。所謂:「道不遠人,人自遠之。」所以我們修道要有信心,不受外力影響而迷失自己;越盡心,自性之光才會越來越亮。

「誠意」在於不自欺,能慎獨;意指即使一個人獨處時,都要謹慎守禮,每一念都要淨化為正念,連睡夢中也不為塵垢所擾,慎獨的不二法門就在真誠與腳踏實地下功夫。

誠如袁前人慈悲所言:起心動念沒人看見,只有自知,一有差錯,就要自己懲罰自己;等天來懲罰,麻煩就大,這樣才不敢為惡、才不敢做歹。所謂:「修身在正其心《大學》、「一念善是天堂,一念惡是地獄」,所以要謹言慎行。人要有光明的念頭,才能做出光明的事,舉止也就合乎禮。上天堂、下地獄就在一念之間,所以君子要慎獨,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因為心念會成為行動,行動會成為習慣,習慣則會成為性格,所以心念很重要。人心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忽善忽惡,更需戒慎恐懼自己的這一顆心,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

▲  陳淑琴學長分享法會心得。

五倫善緣中就有三倫(父子、夫婦、長幼)是家庭關係,提醒了我們在家修的重要性!正心、修身,然後齊家,身心不修,無以齊其家;正心、修身是成就萬事的根本;身心正,家自齊;修身基本功夫就是要謙恭居下,規範自己守住綱常倫理,對於濟公老師的諄諄教誨,我們應拳拳服膺,矢志遵行,進而帶動家人一起朝向齊家修辦。

孝、悌、慈是修身的三個德目,誠如《百孝經》云:「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順能生孝順子,孝順子弟必明賢,孝是人道第一步。」孝不僅是「能養」,更要陪伴、理解、關懷父母、傾聽父母的心情,隨時給父母最溫暖的依靠,以報父母養育之恩;心懷感恩之情,我們以身作則,同時也讓下一代參與一起盡孝,體會孝道的重要。

治國、平天下之絜矩之道就是行忠恕之道,推己之心以度人之道。尤其在上位的君王,能老老、長長、恤孤,推行仁義道德,自然可以上行下效而平治天下。在人事運用上,君王以民之父母用心,民之好惡,好惡之;要能慎德,重德輕財,以善為寶;要有容人雅量,舉賢才,退不善。處理財政以財散民聚為本,計利應計天下利,不爭蠅頭小利,不與民爭利,藏富於民,則民富國強。

修道修心,如能朝聖賢的境界前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修持,誠如老前人慈悲示現:「犧牲奉獻是修道人的根本」,我們不禁讚嘆老前人大智、大仁、大勇的修辦精神,犧牲奉獻,飄洋過海,捨家捨業,是後學們所不及的,身為小後學的我們應該感恩老前人的德澤,唯有把握當下,參班精進,以提升心性,修己成人。我們研究聖賢經典的宗旨,就是要明白聖賢的心法,效法聖賢的德行。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存在於呼吸之間,只要能自我充實、自我修煉,在往後學道、修道的過程中,必定更能明白聖哲之性理心法。

(續下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