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中庸講記之23 ㊦

中庸講記之23 ㊦

◎黃錫堃總領導點傳師主講

(接上期)相關連結:中庸講記之23 ㊤中庸講記之23 ㊥

本章,子思承上章夫子誠者,誠之者以立言,欲人由教以復性,盡人而合天也。蓋天下人有自誠而明者,其心中未受蒙蔽,渾然一團,本其賦予之實理,以燭照天下事物,自然毫無一末之疑惑,此聖人之德,稟之初生自有者,是謂之性。天之道也。亦有自明而誠者,其心中有所蒙蔽,不能真實無妄,必由格物窮理之功,以明天下之善,漸進於誠,此賢人之學,尊聖人之教,而復其初,是謂之教。人之道也。夫曰性曰教者,天人之分,終歸於合。所以誠自無不明,固無待於人,明可至於誠,亦何異於天。此所謂天人合一也。(整理自《中庸輯義》)

「本章,子思承上章夫子誠者,誠之者以立言」,這章,子思承上一章夫子講誠者,天之道,誠者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擇善而固執。前面後學講到坤卦「義以方外」,人就是要誠懇才有鬥志;這全都在講人道方面,故以此立言。

「欲人由教以復性,盡人而合天也」,何謂盡人?盡人就是明善復初,十五代王覺一祖師在《理數合解》裡面的解釋是:「明善復初者,盡人也;返本還原者,合天也」,這就是盡人合天的道理。各位記得什麼是明善嗎?上一章有講,誠心明善,明善就是要「格物致知之功,知人察天之事」。明白自己的止於至善,一定要格物致知的工夫才有辦法;還要知人察天,了解天地大自然的道理,才能明善。

要如何合天?本性要如何與天結合在一起?要返本還原。本來有的帶回去就好,本來沒有的不要帶回去,這就是合於天,「返本還原者,合天也」。相信大家都了解,什麼是本來有的,什麼是本來沒有的,後天生出來的東西不要帶回去就好,包括七情六慾,當然妄想是擺第一名;也包括脾氣毛病,這些都不要帶回去,就能還原。所以要如何恢復本性?前面後學講過,一定要「精、一、中、誠、敬」,這是古早的心法,自舜帝傳下的心法就是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理數合解》中就有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要去體會的。這就是復性,盡人合天。

「蓋天下人有自誠而明者,其心中未受蒙蔽,渾然一團,本其賦予之實理,以燭照天下事物」,這是生而知之,這段之前講過。

「自然毫無一末之疑惑」,我們修道就是要修不惑的心;若自己對自己產生疑問時,有辦法修嗎?我們的目標能夠穩定下來嗎?所以我們一定要沒有疑惑。

「此聖人之德,稟之初生自有者,是謂之性。天之道也」,因為我們本來就有的,謂之性,本性是天之道。講到這裡,就會想到時代背景不一樣,所以大家都會問:「現代修道的方式來研究這些,與現代社會是否能契合?社會上的人能接受嗎?」比較有在思考道的前途的人就會這麼想,其實這些都是多慮了,不必煩惱這麼多。

最近有位道親(講課時),是一位海洋大學的老師,分二次度了四位海洋大學的博士來求道,亦即博士的老師帶他們來求道;其中一位博士又帶他太太來求道,太太也是博士。求完道,由後學講些道理給他們聽,後學問他們有什麼疑問?他就問:「聽說一貫道可以求老母茶,保平安、保一切順利,請問我可以求嗎?」後學說:「沒問題,求老母茶要有誠才靈驗,沒有誠就不靈驗。」他也沒說求老母茶喝是想要有怎麼樣的效果。

後來他又再次帶人來求老母茶。古早我們會想,心地比較要緊,老母茶真的有效嗎?我們不是博士的人都會這麼想了,而博士卻因傳言老母茶有效,而認為真的很有效。所以,還須要去煩惱知識高、知識低的問題嗎?

後學前面講到生理方面的研究,我們是輸學者、專家的;生理的作用,眼、耳、鼻、舌、身這些事情,他們比我們還了解。但是對於意,他們就輸我們了,因為這是超作用;我們在道場五、六十年的歷練,受到前人輩的教誨,我們深信不疑;無論前輩者所講的道理或作為,我們都敬佩得五體投地,我們都很有心在聽前人輩的話。

現在的人卻覺得不要講這些迷信的事,沒有人會相信的!博士自己親身來求母茶,求道後又再次帶人來求母茶,這算是很不簡單的事,表示他覺得是有效果的。其中一位博士住在高雄,已拿到學位畢業了,又帶人來求道,他告訴後學:「不知道怎麼搞的,每次吃到葷食就吐,現在與你們一樣吃素了。」後學告訴他:「這是佛祖在度你,我們還沒有資格讓佛祖度,你有資格讓佛祖度,你是原佛子,是佛祖再世。」這是事實,他就這樣吃素了。

你想還需要什麼深奧的道理嗎?這是天人合辦,不是人在辦,是老母在辦、是濟公活佛在辦,所有諸天神聖都來搭幫助道,所以我們很有信心。後學認為我們所講的道理,他一定每句都能接受;為什麼能夠接受?因為深信不疑!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理念,我們要建立起來,自己不要常常害怕或沒有信心。

「自然毫無一末之疑惑」,這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自己不要懷疑自己。後學講的這件事是事實,很多道親都知道。

「亦有自明而誠者,其心中有所蒙蔽」,我們就是自己蒙蔽自己。

「不能真實無妄」,誠發不出來。

「必由格物窮理之功」,我們一定要格物、窮理盡性,也就是要去除私心。盡性很重要,我們以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觸處透徹」;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在做打掃時,角落處是最不容易清理乾淨的,尤其拉門的溝縫處,較難打掃得到,關起來看不到,打開時也沒去注意;所以我們所觸處的地方都要透徹,亦即所有的細節都要很透徹。這個透徹就是要窮理,格物就是要將不好的東西、原來沒有的東西,革除到一無所有。理也是一樣,窮理盡性的工夫一定要有。

「以明天下之善,漸進於誠,此賢人之學,尊聖人之教,而復其初,是謂之教。人之道也」,就是要明天下之至善,漸進於誠,這是賢人所學的,也就是聖人經典所記載的,而復其初,此謂之教,是人之道也。

「夫曰性曰教者,天人之分,終歸於合。所以誠自無不明,固無待於人」,天人合一的時候,人就是天,天就是人,天與人合為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這樣,所以無待於人。

「明可至於誠,亦何異於天。此所謂天人合一也」,明可以至於誠,自明誠,與天之道一樣,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因為無私心,天人就合一;所謂「不參以私,不撓以欲」。人的私欲都沒有了,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依經演譯


1.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

➊徐子:孟子的一位弟子。

➋亟:常常。

➌混混:滾滾。

徐子問:「孔子常常稱讚水,以水為譬喻,為何他不以別的事物作譬喻呢?」

孟子回答:「因為水的源泉滾滾不斷,不分日夜地流,其特性是每逢凹窟低處,必流至水滿才又往前流,最後流到大海。為何水會源源不斷地來?因為它有它的根本。」

前面談到「為有源頭活水來」,所以我們講道理取法於水。老子也一樣,《道德經》的「上善若水」就是以水作譬喻。

孟子又講:「假如沒有本,到了七、八月長期沒有雨水時,此時突然下西北雨,看到田邊水溝或小水溝都是滿滿的水;可是怎麼一下子就乾了,才站一會兒就馬上乾了,為什麼?因為沒有源頭活水。」

所以我們要了解,誠是要二六時中;若休息,就會如同西北雨一樣,下過,一下子馬上就乾了。修道最大的事情,後學要提醒大家,比如我們現在很誠心,行功了愿很多,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墜落了,回頭已是百年身,這是濟公老師說的。

功德,是我們回去要準備的東西,這最要緊的。然而我們若有過,上天就一筆勾消要重來;若有錯,功德要抵消,無法像勞保、保險年資能繼續保留,幾年後沒續保才取消,沒有這種事!都是要重新開始的。就像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賽跑,若跑到一半就不跑了,其成績是無法保留的;四年後再來,還是要重新比賽的,從起跑點再開始跑。

所以我們要很注意,不要認為自己的功德很大,做了一點點不對的事哪有關係,這可會前功盡棄,一筆勾消。尤其我們身為點傳師的人,要很小心這些事情,不要有哪裡做錯了,又得重新來過,回頭已是百年身,所以我們要好好去體會。

最後孟子講:「所以聲聞過情,做表面的,名聲超越實際狀況,名不符實,這是身為君子所不恥的。」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話大德張老前人

◎ 劉黃河點傳師   邂逅 我們的大德張老前人,與後學的首次邂逅相遇,因緣可謂奇特,在那時之前,我們從未謀面,素昧生平。 那是後學退役後的事,後學工作於新店二十張路的一家公司,這公司的總經理也姓張,也是上海人。這位張君住在羅斯福路三段,就是台灣大學正對面...